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代诗人张若虚以江上赏月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学关系,成就千古名篇,也使得江上月夜成为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之一。
说到江上赏月,水路是贵州最传统的交通方式。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州的主要水系从中部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散,构成水运骨架。明代时,流经镇远的㵲阳河成为湖广粮食进入贵州的重要通道。而正是㵲阳河的航运,成就了镇远当年的繁华和“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地位。
九月的微风轻拂㵲阳河,镇远的夜晚分外迷人,横跨河面的祝圣桥上,摄影师正给游客指导拍照姿势:“你像我这样,右手提着灯,目光看灯,左手放石墙上。”他们身后的㵲阳河游船穿梭,月色照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沿河的古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古城的古建筑多是青砖黛瓦、高封火墙的徽派风格。这是因为当年五湖四海的客商在镇远结集成诸多同乡会,其中江西人有“万寿宫”,福建人有“天后宫”,此外还有两湖会馆、两广会馆、秦晋会馆等八大会馆。会馆是人群汇聚的地方,大都配有戏台,镇远的市井文化也由此而兴盛。还产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祝圣桥畔的青龙洞,在山崖上开凿而出的亭台楼阁里,各地商人将各自的信仰带到镇远,在此齐聚一堂。
回到祝圣桥,直至清朝末年,这座七孔古石桥都是缅甸使节入华的必经之路。使节进入云南,沿着驿道一路来到镇远,在这里换乘船只,顺着㵲阳河进入湖南。如今,火车从青龙洞附近的山谷间飞驰而过,除了游船,㵲阳河上已经看不见摇橹的舟楫。今天的镇远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夜间消费聚集区、国家旅游休闲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支柱产业也从商贸变成了旅游业。游船于河面,兴许也能听当地人说起“缅人骑象过桥来”的故事,而头顶上的那一轮高挂的明月,又会不会让人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历史悲欢呢。
有故事的地方总能引人向往。据镇远县舞阳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游船经理杨世群介绍,中秋小长假,古城的夜间游船项目备受欢迎,公司每天接客量2000人左右。而从9月15日至17日游客凭借高过河景区漂流门票可享受㵲阳河景区船票5折优惠。
今年中秋前夕,同程旅行数据显示,赏月、游园等深度体验历史文化的“中式夜游”成为文旅消费亮点。其中,近一周国内古镇园林夜游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77%,夜间游船搜索热度环比上涨42%。在贵州,黔东南镇远、铜仁思南、黔南罗甸等地的夜游船,贵阳青岩古镇、遵义乌江寨、安顺黄果树等古村古镇、景区等成为年轻游客赏月的热门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