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让非遗闪耀在数字时代

杜琰 安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数字化对于非遗保护传承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非遗的社会能见度,更在于带来非遗保护传承理念的创新,在保护、传承中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生成和经验传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在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方式。重塑非遗保存模式。数字图像处理、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为非遗的多元信息记录开启了全方位、多感官的保护传承途径,不仅可以对非遗进行高精度的内容捕捉,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和生动再现,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揭示非遗演变的规律与趋势。重构非遗传承场景。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手柄、触觉反馈设备等交互设备,实现了在虚拟场景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活动的可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和重现非遗项目的场景,创新了非遗的表现形式,可以显著提高用户的沉浸感。创新文化产业形态。数字技术在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创新设计等多个维度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保护非遗作品的知识产权,确保艺术家和传承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正确处理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三个关系。文化内核保护与数字技术创新利用的关系。非遗是以人为主体的“活态”文化遗产,如何使后续传承者精准掌握传统技艺的细节,创造真实的互动体验场景,让观众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之处,是非遗数字化面临的重要挑战。生产性保护与供需两端数字化发展的关系。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是一种“高投入”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不仅需要经费上的高投入,也需要知识更新上的高投入。如何通过更新非遗传承人的知识架构、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是非遗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挑战。主体权益保护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维护的关系。尊重知识产权,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是数字化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应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明晰权利属性、明确权利内容,维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建立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知识体系。建立上下联通、区域共享的开放型非遗数据库,对各级各类非遗资料进行数字化收集、整理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可利用性和实用性;建立非遗数字化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文化资源数据从标识到云端、再到消费端的路径畅通;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建立基于数据关联的知识管理体系,确保非遗知识服务的便捷性。创新非遗参与式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参与式路径,赋予传承人话语权,使他们参与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升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文化遗产与数字人文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育模式,培养满足数字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建立以民众为中心、自下而上的数字赋权体系,提升非遗传承人与参与者的数字传播意识。完善非遗传承数字权益均衡机制。构建完善的非遗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制定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和规范,实现非遗资源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鼓励行业内企业、机构和个人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保障非遗传承人和相关群体的权益。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 2024-09-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4854.html 1 让非遗闪耀在数字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