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秋季是向日葵盛放的时节,位于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的百亩向日葵花进入最佳观赏期。连片向日葵犹如“金色花海”,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村还是那个村,景已经大变样。人还是那群人,精气神已截然不同。”犀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丹感慨。
犀牛村位于卫城镇东部,全村总人口960户3980人,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党员43名。从曾经的“后进村”到如今乡村和美游客竞往,村集体、村民“双增收”,犀牛村如何做到得?
增收是核心
5年前的犀牛村由于自然条件差、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一度被扣上了“后进村”的帽子。
劣势如何扭转?2021年以来,林丹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走访研究,谋求犀牛村的出路。
在卫城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犀牛村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以组织领路、能人探路、村民跟路、抱团赶路“四路同进”发展路径,成立了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农机合作社。
2022年4月,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犀牛村启动运营,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启动资金100万元,犀牛村集体投资占股51%,11位参与众筹启动资金的村干部、退役军人、村民占股49%。
“合作社看准发展前景,决定扩大再生产,通过增资扩股,吸引更多村民入股,购买更多功能的农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耕、种、施肥、收割、运输等技术‘一条龙’服务,业务很快辐射扩展到毕节市、安顺市、黔南州等地。”林丹说。
目前,合作社已经拥有玉米大豆收割机、油菜移栽机、开沟机、旋耕机、挖掘机、播种机、无人机等现代农机28台,拥有农机手18名。去年,犀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0万元,主要来源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累计分红45万元。
提质是重点
过去,犀牛村党员结构不够优、后备力量质量不够高、基层干部能力不够强,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学历较低,很多工作安排到村后,村干部无法胜任或收效甚微。
干部能力素质是干事创业的前提。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犀牛村注重源头储备,将人员储备和学历提升作为农村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提质”,帮助村干部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一方面,以产业聚人才,积极招引在外大学生、能人加入村干部队伍,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严格落实党员发展“硬杠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将优秀党员骨干纳入村干部后备力量、选拔进“两委”班子。
同时,注重学历提升,积极组织动员村干部参加县级分类培训、乡级兜底培训,不断提升村干部知识储备、履职能力、服务群众的本领。
“目前,我们村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的有6人。”林丹说。
减负是关键
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今年以来,省委紧盯基层干部急难愁盼,围绕“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5个方面重点,提出了30条干货满满的措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推进工作落实、服务广大群众。
“以前,村干部很多时间精力花在开会安排工作上。”林丹说,现在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从会场到现场,大家服务群众时间多了,很多问题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就化解了,老百姓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减文件方面,犀牛村严格按照“白名单”77项村填报报表要求执行,填好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规范采集“白名单”报表后,没有了“多头重复填表格、报数据、交材料”等情况,实现填报数据实时共享,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此外,该村严格按照《贵阳贵安村(社区)“三张清单”》要求,仅在外部醒目位置悬挂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4块标牌,以及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块标识,现在只办理“三张清单”规定的49项,做到村级事务权责清晰、执行顺畅。同时,一些功能重复的工作群、临时性工作群等已全部清理,有了更多时间走村入户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