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军 秦名连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医学类人才的阵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需求异常凸显。
近年来,遵义医专以《高等教育法》为基本遵循,结合校情,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体制机制入手,破解制约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问题,全方位、多维度、科学化地为学校全面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学校教师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坚定。
抓牢师德师风建设 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师者,人之模范,一日为师,一世楷模。
在遵义医专,有很多这样的师者,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罗仕蓉就是其中之一。
罗仕蓉坚守教育一线30余年,有5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25年毕业生临床实习管理经验,是校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职教名师,其带的青年教师和教学团队屡获佳绩。她身体力行奉献社会,不计报酬照顾孤寡老人、留守未成年人……不管何种身份,罗仕蓉的初心只有一个: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她始终坚持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用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意义。
近年来,遵义医专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师德师风建设重在日常浸润。”学校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魏颖介绍,学校持续开展“头雁领航计划”“强师行动计划”等,建设“双带头人”工程,突出典型树德,弘扬高尚师德,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
“通过学校师德师风培育,我会谨守‘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标准,在不断充电中守初心。”学校医技系专职教师张钰杭表示,一定从为学、为人、为师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自己,始终铭记“人民教师”的身份。
遵义医专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把好入口关;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监督好过程关;对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坚决做到“零容忍”,坚守廉洁关。
抓好“三成”工程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人人有导师,在遵义医专,这样的优良传统已经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何云于2023年进入遵义医专这个大家庭,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的人,她放弃了制药业的高薪工作,为了梦想,决然地选择了教书育人。在她看来,只要专业知识足够,教会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可在教学实践中犯了难。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遵义医专会针对每位青年教师的特点,精准定位,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相应学科骨干教师作为导师,让听课、评课、教研、评价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让他们迅速向“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迈进。
得益于学校导师制,何云配备到了一个经验老到的导师,导师从怎么教、怎么制作教案等入手,一步步教她胜任教师这份工作。
“对于如何让新进来的教师成长,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李玲作为学校临床内科教研室主任,也是新进教师的导师。
在12年的遵义医专执教生涯中,李玲成为骨干教师之路也并非一蹴而就。李玲不是一个躺平的人,2015年,她抱着提升自己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一个省级比赛。从此,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进,不断参加各类比赛,在一次次比赛中,让自己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强,离骨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近。在她看来,比赛一个人是转变和提升的关键。李玲凭借着自己的干劲,用一言一行影响着她带的新教师。
学生的未来需要生涯规划,而教师的成长同样如此。遵义医专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新进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成才、高层次教师成名“三成”工程。通过岗前培训、入职培训、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导师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助力新教师成长;同时,遴选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优先支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校的进修学习,拓宽教师视野;在国内访学、学术交流、项目申报、业务能力与水平提升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引领高水平双师队伍发展。
近年来,遵义医专教师在全国各级教师技能大赛屡获佳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学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1人;省级先进表彰9人;市级各类表彰33人次;参加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2项,省级以上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00人次……
抓实引育并举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2023年,叶菊从青海南下贵州,进入了遵义医专工作。这是她慎重挑选的工作地方,一年过去,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愈加满意。
作为遵义医专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叶菊享受到了遵义医专给予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等。据悉,该校对于引进的博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等,根据不同的类别提供最高125万元人才引进费、过渡期公寓、科研经费支持、人才津贴等。
“我主要研究中药学,贵州黔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虽是初来乍到,但叶菊已然全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她一边为学生上基础课,一边从事科研工作。
叶菊说,她已经组成了一支12人的市级科研团队,主要围绕遵义地区道地药材的资源开发和产品研究等开展工作。目前,其团队已划分为几个小组,开始在各个地区布点。
像叶菊这样的高层次人才,遵义医专已经引进了一大批。
“引进人才不是目的,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才是最终目的。”魏颖说,学校每年都会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建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室等,重点支持博士、高层次人才申报重大课题,为高层次人才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同时出台科研工作量分与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支持博士、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
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在引才方面,遵义医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名师名匠引领工程和骨干人才引进计划,借力贵州省人博会和公开招聘、校园招聘等渠道,采取“线上+线下”“全职+柔性”“走出去+请进来”多种方式,共商共引,扎实做好引才工作。近3年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86人。
在育人方面,遵义医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制定教师个性化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支持学科带头人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并提供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此外,还通过“引育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发展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288人(其中博士1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管专家1人,市管专家2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百层次”1人、“千层次”13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省、市级名老中医8人,市级针灸推拿大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
教师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带动学校前进的“第一引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俞松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同时,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组建更多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打造出一支响当当的“名师+名匠”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持的基础,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图片由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