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种植面积超百万亩,加工能力占全省60%左右——

一颗刺梨有“三本账”

发射村刺梨收购现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江佳佳

“叮!刺梨收购款4.2万元已到账。”初秋的太阳热辣滚烫,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刺梨种植基地,村民李志别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看到手机短信,脸上难掩喜悦。一周前她卖的1.4万斤刺梨,到账了。

眼下,在北盘江河谷两岸,野钟乡漫山遍野“金果”丰收。每天,数百名村民成群结伴,忙着采收交易。乡间油路、高速公路,一辆辆满载刺梨的货车在基地和水城区的加工厂之间来回穿梭;各企业刺梨加工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这是每年六盘水市刺梨丰收的忙碌景象。

六盘水市是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素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美誉。2023年,该市刺梨种植面积117.56万亩,产量7.97万吨,鲜果产值3.52亿元,覆盖农户20.98万户。从这里诞生的刺梨汁、刺梨原浆、刺梨气泡水、刺梨糕、刺梨面膜、刺梨果冻……各式各样的刺梨产品屡屡出圈,远销海外。

一颗小刺梨经历了“药品”到“药食同源食品”再到“普通食品”的演变,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工业品”再到“健康消费品”的品类升级,也写下了让群众增收、企业增效、产业成链“三本账”。

群众的丰收账

秋日,骄阳照丰收。在发射村成片的“千斤园”刺梨种植示范基地,一颗颗金黄的刺梨压满枝头。金牌种植手邓清达一边采收,一边引以为傲地介绍自家的刺梨。由于管护到位,每年他的10余亩“贵农5号”刺梨,平均亩产超1500斤,亩产值超4500元。

“种苗免费供应、农资补贴、种植培训、专家问诊把脉、公司保底收购……各项服务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和风险,被列为‘千斤园’的基地每亩还有400元补贴。”邓清达说。

据了解,“千斤园”是刺梨种植提质增效行动,通过科学管护,按照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高质量进行智慧种植,推广优质品种贵农5号,实现刺梨亩产1000斤以上,让品质提升,群众增收。

目前,发射村2000余亩刺梨已采收了2茬共330多吨。通过与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每斤3元收购价销售。全村靠卖刺梨,就有近200万元的收入。发射村党支部书记李庚介绍,今年预计全部采收后可突破500吨,这较2022年的297吨、2023年的455吨来看,将连续三年实现丰收增产。

近年来,六盘水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推进刺梨规模化种植,整合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企业科研中心等院校机构,以及各级林业农业部门的科技力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攻关。同时,在国有平台龙头企业带动下,聚合民营企业精深加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组织方式,强化利益联结,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目前,六盘水刺梨种植面积累计达117.56万亩,辐射76个乡镇,覆盖农户20.98万户,累计建成刺梨产业“千斤园”18万亩。

企业的增效账

筛选、清洗、破碎、压榨、灭菌……在水城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梨精深加工车间,无菌化、自动化的压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

在这条西南地区最大刺梨生产线上,一颗刺梨从采摘到进厂,必须在24小时内,经过23道生产工艺的“吃干榨尽”,实现“塑身”蜕变。

“6小时科技锁鲜,NFC鲜榨技术、纳米膜浓缩技术锁鲜刺梨营养;高效全自动无菌罐装生产工艺,杜绝二次污染;瞬时灭菌技术,1小时内萃取原浆,锁住96%的维生素C和营养成分……”该公司科研中心负责人王欣颖细数刺梨生产体系各项技术运用的成果。

把一颗颗酸涩的野果加工成琳琅满目的健康食品,科技攻关是首位。作为六盘水首家专门生产经营刺梨的国有平台企业,从2018年成立之初,初好公司便肩负刺梨精深加工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教授工作站+高校科研单位”方式,与中国科学院地化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等紧密合作,打造“教授工作站”“科技帮扶食品(保健品)研发基地”。同时,不断培育本土科技人才科研团队,建成刺梨新产品研发实验室、刺梨科研中心,专注研发刺梨产品及区域化种植管护、质量安全与溯源体系技术。

目前,该公司初步形成刺梨饮品、食品、康养产品、保健食品等研发方向及核心技术体系10余个,持有商标199个、专利25项、著作权10项,成为刺梨行业多项标准制定者,也为公司生产质效注入内核动力。

深耕精细化加工,一家公司就能“吃掉”水城区40余万亩刺梨。自投产以来,初好公司已累计完成产值超10亿元,研发了刺梨含气饮料、刺梨功能性饮料、刺梨干片等几十款新产品,丰富了刺梨产品体系。产品不仅热销全国,还远销加拿大、尼泊尔、韩国、新加坡等国外市场。2023年,公司产值超2.3亿元。

优化市场配置,紧盯市场需求。近年来,六盘水以精深加工为导向,不断引领刺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把农产品变工业品、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的思路,培育壮大刺梨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刺梨产业多领域、全链条发展。同时,强化产研结合,推动品牌、资金、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管、学、研、产、加、销”全产业链覆盖的一体化经营平台,实现刺梨产业向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六盘水共培育刺梨加工企业9家,其中规上加工企业2家,建成刺梨饮料、口服液、精粉等18类生产线54条,是全省最大的刺梨加工基地,占全省现有加工能力的60%左右。

链条的延伸账

20世纪40年代,西南深山的刺梨研究成果震惊了国际学术界,首次亮相世界;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兴起带动贵州刺梨产业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盘水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种植;

2018年,刺梨持续“升咖”,成为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生产研发、品牌建设全链发展;

2023年,全省刺梨种植超210万亩,产值超180亿元。

短短几十年,贵州的小小刺梨乘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不断驶入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快车道,逐步发展成为富民大产业。其中,作为刺梨产业第一大市的六盘水,致力于把小刺梨从“药品”到“药食同源食品”再到“普通食品”的演变,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工业品”再到“健康消费品”的品类升级。

近年来,六盘水的初好、刺力王、天刺力、吉梨到等品牌不断占据新兴市场,刺梨原浆、刺梨即饮茶等各种加工制品,带动了数亿元产业发展。刺力王、天刺力获得“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冠名资格,盘州刺梨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刺梨果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刺力王刺梨原液”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成为贵州省首个全国特质农品……与刺梨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六盘水申请了678项,授权78项。

品牌越亮,市场越广,越来越多经营主体涌入种植、研发、生产、品牌“一条龙”发展建设中,六盘水刺梨“全产业链”基本构建。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政策、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持续深入推进刺梨产业发展,提升刺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逐步形成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的发展格局。”六盘水市工信局中小科科长杨昌坤介绍,接下来,六盘水将深入推进刺梨产业多元产品、功能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推广,整合品牌和加工资源,将刺梨产品与文旅、大健康产业发展相融合。同时,瞄准打造“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最大的刺梨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刺梨产品商贸中心、最大的刺梨产品出口基地”的目标,深化打造区域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

--> 2024-09-10 种植面积超百万亩,加工能力占全省60%左右——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4281.html 1 一颗刺梨有“三本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