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西南文化名村镇]雨补鲁:天坑里的乡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瑶 杨雯

“石头的村寨石头的房,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桌凳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用这句话来形容雨补鲁,最是贴切。

雨补鲁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联丰村,寨内有百年老宅、参天古树、古井、溶洞、泉眼等宝贵人文和自然资源,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盛赞为“天坑里的乡愁”。

8月27日清晨,走进雨补鲁,仿佛就是一场石头的盛会。

进入村落坝口的寨门,由石块堆砌而成纵深约50米、高10米的寨门,给人厚重古朴的震撼。蜿蜒的石板路延伸入寨,石块修建的房屋高低错落地沿着道路分布,树龄超百年的大叶榕静静伫立于此。

村民陈明高坐在自家石墙门口的石块上,与游客乐此不疲地交谈着。“我们寨子有600多年历史,这些石头房子我们住了很多年了,冬暖夏凉。”言语之中,难掩骄傲。

在雨补鲁,多数为陈姓人家。沿着陈明高的房屋,数步而去,便是村里的陈氏宗祠。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守护于门前,光影婆娑的枝叶摇晃在错落有致的石阶上。陈氏宗祠建于19世纪20年代,建筑为黔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形制——封火山墙穿斗木结构小青瓦顶。

与石屋相比,雨补鲁更富盛名的是天坑人家。

雨补鲁坐落于自然形成的天坑中,天坑地貌形似喇叭花,坑底地势平坦,与周边峰顶落差达600余米,是罕见的有人类居住的天坑。

天坑,是地下暗河长期冲蚀形成喀斯特溶洞后,地表大面积塌陷形成的一种喀斯特地形。从空中俯瞰天坑,由于深陷于地表而被形容为“大地的眼睛”。常因地势凶险、环境恶劣等自然条件,并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

然而,雨补鲁村民却在此居住数百年。

有专家表示,1亿多年前地下暗河冲蚀山体,形成一个巨大溶洞,并将溶洞冲蚀出一个缺口。在之后的某天,溶洞大面积塌陷,形成了如今的雨补鲁天坑。而恰恰就是地下暗河冲刷出的缺口,为后来居住在此的人们提供了一条进出天坑的道路。

最初的雨补鲁天坑和其他天坑一样,荆棘密布,蚊虫肆虐,并不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但由于地处偏远隐蔽,远离战乱,陈氏族亲便定居于此。

因地处喀斯特地貌,生活于此的居民取材于自然,用石头在半山腰建造房屋。与此同时,他们修建一条沟渠,连接东西两头地下暗河的出水口和落水洞。源源不断的山泉通过沟渠流经山寨,用来灌溉田地和供应居民生活用水。

如今,雨补鲁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古寨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天坑四周的山峰将位于坑底的村寨紧紧包裹,农田、房屋、树林点缀其中,相映成趣。

--> 2024-09-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3991.html 1 [黔西南文化名村镇]雨补鲁:天坑里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