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相 刘凤琴
全省乡镇(街道)组织委员培训班赴黔南州惠水县小龙村开展产业发展现场教学,黔东南州丹寨县组织干部走进惠水县考察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近段时间,作为黔南州村集体经济发展“联村抱团”模式启发地的惠水县引来各地考察学习。
近年来,黔南州聚焦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小、主体弱、同质化等问题,打破地域和行政范围限制,最大限度整合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探索“联村抱团”助力村集体经济壮大,实现各村发展互惠共赢。2023年,黔南州1275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64亿元,同比增长6.8%。
资源整合 汇聚合力
“我们村距离县城67公里,没有连片的田土,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难啊!”长顺县敦操乡打召村党支部书记柏华斌道出心中的苦楚。
对于一些先天条件不足的村,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长顺县将投入到村级的产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村级自有资金等全部汇聚到村级经济联合社,建立集体资金投资商议机制,明确由联合社根据市场需求协商确定产业发展。
2023年,长顺县整合30个发展基础薄弱村的帮扶资金,在广顺镇商业综合体购买31个门面交由长顺县顺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实现分红434万元。
按照“激活村集体沉睡资金,聚合零散资金共投放”思路,黔南州把中央、省财政的涉农专项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明确村集体当项目业主,200万元以下项目优先让村集体组织实施,县(市)将资金“打捆”使用,实现发展资源更集中、力量更集聚。
以问题为导向,黔南州委组织部联合发改、农业农村等15家涉农部门,出台58条涉工程项目、用地保障、资金支持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政策“大礼包”,从州级层面对政策“打捆整合”,让政策下村、助村发展。
产业连片 均衡发展
以往,村级产业发展是根据地理位置、田土林地、物产等资源情况,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结果是资源好的村收入好,发展越来越好,资源差的村发展困难重重。为此,黔南州实行产业联建,通过村与村联合,镇与镇抱团发展,村庄农业产业发展逐渐由“散小弱”向组织化、规模化农业转型,实现最大化盘活资源。
惠水县委党建办主任周先平介绍,惠水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进行产业分类,明确地关、大龙、下兴等村以发展佛手瓜、蔬菜等为主,街上、摆王、洛平、摆炉、旧寨等村以发展大米粮油作物为主。
连一片,富一方。按照“串珠成线,以线带面”的思路,各县(市)立足本地主导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鼓励资源禀赋相似、发展类型相近的村实行集体经济联建,有效破解行政村资源不平衡、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问题。
瓮安县珠藏镇羊关村、市湾村、桐梓坡村联合开办辣椒加工厂,注入资金138万元入股经营。三都自治县大河镇和平村、小河村、柳源村、巴佑村、新场村等打破地界,连片种植茶叶6.46万亩,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47万元,村均收入49.4万元。
黔南州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融、资源互补、规模适当”思路,坚持全州一盘棋、一县一主业布局,引导资源、产业、人才互济互补的村共建联合公司,产业大联合、大协作的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销路联通 开拓市场
在黔南州,“联村抱团”“联村共建”模式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乡村共同富裕的大门。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依托资源、品牌、政策等优势,州、县相关产业部门以做长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为方向,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提升黔南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据了解,黔南州委宣传部、黔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12县(市)举办宣传训练营、电商培训班等,免费培训一批驻村干部、村干部使用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通过政府举办的展销会,我们认识了来自广州的客商,现场签订3万元的订单,当天展销会还卖得4000多块钱。”罗甸县木引镇蜂糖李种植户王飞笑得合不拢嘴。
都匀市聚焦“线下、线上、出口”同步发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企业组建“产供销”联合体,积极推动本地茶企与省外优强茶企合作,采取代加工、联合品牌等多种形式,实现茶叶年销售8000余吨。
此外,为深化东西部协作,州、县联合搭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批”“农超”“农贸”对接平台,引导农产品走向省外超市、电商企业等,实现产品销路共享。
“联村抱团”发展模式让黔南州、县(市)、乡镇(街道)、村形成发展合力,抱团闯市场,增强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该州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新模板,更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