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家门口有工厂 好日子有奔头

——黔南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绍阳

8月30日,走进位于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大河镇的贵州逸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酸辣味。在现代化的包装车间,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打包酸豇豆等产品。不一会,一箱成品就打包完成。

“我们立足三都,依托绿色蔬菜种植,生产酸豇豆、烧椒酱、辣椒面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还出口到越南。”贵州逸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惠康说。

为让广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享更多产业园区发展红利,2021年9月,三都自治县引进贵州逸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三都辣椒深加工项目。大河镇党委书记潘洪福说,自2022年4月投产至今,企业常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60余人。同时,企业的1000余亩辣椒种植基地还常年带动务工群众80余人,人均务工年收入3万元以上,有效提高了农户生产收入,激发其内生动力。

近年来,黔南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从完善配套政策、增强要素保障、优化基层治理、丰富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协同发力,千方百计解决好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管理有序、就业充分、保障到位、和谐宜居”的搬迁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8月30日,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现场推进会在三都自治县召开。会议明确,要千方百计稳定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稳岗就业、产业发展和资产盘活、搬迁群众收入统计四个重点工作,把搬迁群众增收与产业发展、安置区商业资产盘活、就业帮扶车间等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千方百计助力搬迁群众增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贵州逸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都凤羽街道城南社区、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等观摩点,进一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以及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工作开展的好思路、好模式。

三都凤羽街道城南社区搬迁群众张牡丹,如今是社区创业孵化基地里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上的一员。“我的月工资能达到4000到5000元,现在做的工序叫内压热贴。”在电脑的操控下,一筐筐衣物被自动送过来,张牡丹熟练地操作机器。

2022年7月,三都自治县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带动资金3100万元,在城南社区杠寨新建创业孵化基地。2023年9月,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进驻该基地。凤羽街道党工委书记龙光显介绍,该公司系猫人集团核心战略供应商,今年产值预计达1亿元。当前,已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就业,并且还在持续招工,人均月工资3500元以上。未来,预计可带动就业500余人。

作为三都自治县最大的安置点,凤羽街道城南社区不仅积极拓宽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还通过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群众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在城南社区的另一角,三都自治县“水乡技工”综合技能培训基地里,学员韦国峰一遍遍练习着新学的自锁线路改造,“这次免费技能培训班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针对每名学员,都设定了3次以上就业推荐以及结业后3个月的就业跟踪,确保群众真正实现有技能、好就业。”三都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三都“水乡技工”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是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社保业务办理、零工驿站等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采取线上线下、长短结合、理论结合实操、校企合作等模式,精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综合培训,实现了培训学员95%技能等级证及70%以上特种作业证的取证率。同时,以特色培训为工作重心,整合县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努力将水族马尾绣、电工、焊工、叉车工等工种培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品牌。

三都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洁介绍,目前基地已开展培训19期911人,其中,电工4期204人、焊工培训4期201人、叉车司机4期195人、马尾绣3期113人、家政服务员2期118人、美容师1期54人、网创1期26人。

据悉,今年黔南州相继印发了《关于推动黔南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分类治理工作方案》。截至8月,黔南州13.14万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12.58万人,就业率达95.67%;截至6月底,黔南州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238.12元,增速10.98%,排名全省第一,较去年同期增加1210.39元,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 2024-09-05 ——黔南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3982.html 1 家门口有工厂 好日子有奔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