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曹政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协同创新理念契合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内在需求,通过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以及行动协同,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理路。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思政课”目标协同。在“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协同构建上,应体现导向性、系统性、动态性原则。导向性是构建“大思政课”目标协同的首要原则,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系统性原则体现为处理好“大思政课”建设具体目标之间的协同,同时注重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动态性原则要求“大思政课”建设目标协同在育人实践中的适时完善,以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

注重多元主体互动交往,加强“大思政课”主体协同。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多元育人主体的协同对整合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思政课”的主体协同,充分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能动性、协同性,有助于促进集体协同的生成和推进育人主体协同创新形态的构建,进而形成内在的、更为稳定、更具向心力的育人主体协同结构。

促进不同学段衔接,加强“大思政课”内容协同。“大思政课”内容是在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和融通。一是要突出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二是要突出要素融通。“大思政课”内容有其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而言,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领域的内容,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从深度上而言,需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综合运用育人载体,加强“大思政课”方式协同。新时代,客观环境、教育对象特征发生深刻变化,“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拓展育人载体,在育人方式上协同创新。一方面,要具有开放思维。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实效,重视思政课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的延伸。另一方面,要具有创新思维。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思政课”建设应创新育人手段、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综合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元载体,打造数字化思政课协同育人平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 2024-09-0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3880.html 1 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