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阳市乌当区王岗村:

穿越味蕾的美丽乡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吴蔚

王岗村坐落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布依村寨,距市中心36公里。

田野、土路、木架房、龙泉河畔炊烟袅袅,这是30年前的王岗村。

8月23日的王岗村,近处的稻田、远方的青山,还有恰到好处的白云,最适合航拍俯瞰。

60岁的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委委员韦德隆带着记者在村里漫步,讲起他与这座“庖汤第一村”相依相伴的日子,美好都洋溢在脸上的笑意里。

据布依族古歌《造天地万物》《伏羲姊妹治人烟》《老君炼铁打锄头》等记载描述和相传的民间故事,王岗村境内有人口居住的历史已逾千年。特别是明清时期,调北征南、改土归流,原属贵筑县喇平里范围的王岗村流入了大量从湖广和江西迁徙而来的人口。

“王岗村大多是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家族,主要有花、罗、葛、陈、班等姓氏。”韦德隆介绍,在村里,几乎每个家族有自己的流源和族谱,经过长时间的繁衍生息,家族人口不断壮大。

王岗村的铜鼓广场是近几年才修好启用的,旁边隐蔽的拐弯处有一汪山泉自清代沿用至今,取名“思恩泉”,顾名思义为饮水思源,感恩大自然赋予世世代代王岗村人这缕甘甜。

“思恩泉”出水口的井石历经岁月的打磨变得锃亮,加上老宅斑驳的青瓦灰墙,与远处庖汤广场上生动直观的手绘色彩互相呼应,漫步村道,共同打捞起一段关于村里人味蕾上的往事。

据说,这里的泉水富含锶,又含硅酸,所以经由它做出来的庖汤肉肥而不腻。

“吃了一碗又想一碗,我年轻时得吃一顿,至少三碗饭打底。”已过六旬的韦德隆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子,但关于庖汤的滋味和变迁,几十年来一直深刻在他的脑海里。

过去,一头年猪不仅是一个农村家庭全年劳动成果的汇总,也是来年改善伙食的主要口粮,贯穿着对味蕾四季的守护。年前杀年猪、吃庖汤宴是过去贵州大部分地区农家的传统。

每逢杀年猪时,村里左邻右舍的人都会来帮忙,忙碌之后,主人便会招呼亲邻一起热热闹闹吃庖汤聚餐。觥筹交错中,邻里乡亲在分享食物中得到了味蕾的满足,也促进人际交往。布依建筑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和庖汤习俗,是一代又一代王岗人厚重的乡愁,今天还成了城里人向往、周末前往的田园乡居。

沿袭已久的乡土文化,让共享丰收和喜悦的仪式感得到放大,这顿庖汤宴不仅让村民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承载了王岗村民们辛苦劳作后大快朵颐的豪放,也存放着他们许许多多的人生片段:迎接新年到来的喜悦、久别重逢的欢聚、对来年的憧憬……

“我们那个年代条件没有现在好,以前总是愁没吃的,现在是愁吃不完。”韦德隆说,虽然现在猪肉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记忆里的庖汤肉,还是老铁锅架起,和家里几姊妹围着一起吃最为正宗。

韦德隆之前的人生轨迹和村里大部分同龄人大同小异。少年在生产大队挣工分,青壮年学技术、跟着亲戚学打泥砖,中年曾目睹乡亲们在田地里为一口吃食辛劳……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看着王岗村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里人的生活和过去也是天壤之别。

2007年12月8日,王岗“庖汤第一村”举行开村仪式,传统布依族以“三盘四碟八大碗”的庖汤宴变得远近闻名,拉开了该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9年,王岗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评为“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2013年以后,王岗村陆续被授予“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两度获中国最美村镇“健康美食奖”和“榜样奖”;2019年,王岗村入选贵州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王岗的村史馆里挂满了各色牌匾,在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浓缩了村寨的过往,记录着村寨的现在,寄托着村寨的未来。

近几年,韦德隆成为了修编村史村志的主要负责人,对着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总是侃侃而谈,缓缓讲述自己村庄的故事。他试图用他的故事串起这个村庄的过去与现在,他觉得他的故事也是村里人的故事,那些细节能让人看到王岗村的美好变迁。

--> 2024-09-02 贵阳市乌当区王岗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3648.html 1 穿越味蕾的美丽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