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一部走向大西南的壮丽史诗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点剧目、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央视热播

《走向大西南》剧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8月23日起,24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点剧目、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凭借雄浑的气势和精彩的剧情,该剧迅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视线,仅播出2集便登上全国黄金档电视剧收视率榜首。

聚焦大西南开局

该剧是中宣部、广电总局“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也是广电总局重点扶持剧目、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由四川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宣传部、重庆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王伟民、金琛任导演,张强任总编剧。《走向大西南》讲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西南局,其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的领导下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故事。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生活化叙事谱写出走向大西南的壮丽史诗。

作为一部历史大戏,该剧剧情围绕解放战争展开。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南京、上海相继解放。随后二野担负进军大西南的重任,二野政治委员邓小平被任命为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局全面领导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开始了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剿匪反特、修建成渝铁路、团结少数民族同胞、促进西藏解放等艰巨任务,开创了西南地区和平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在西南局领导下,西南服务团分散到了各个机关与基层,深入发动群众,顺利完成了征粮、土地改革、经济建设等重要任务。在种种不平凡的斗争中,服务团许多干部战士和青年知识分子用牺牲、奋斗写就了壮丽的青春之歌,他们始终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信念。在西南工作的岁月里,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成就。

从剧本创作至拍摄完成历时4年,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团队翻阅几千万字历史资料,并多次组织党史、文史专家交流研讨,花费近3年时间完成定稿。全剧约有200个以上有名有姓的角色,其中至少80个有真实的历史原型。拍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旨在展现邓小平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超的领导智慧,塑造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

于细微处写春秋

从启动到开拍,《走向大西南》的筹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按广电总局精益求精的要求,拍摄过程中,包括导演、摄影、美术、灯光、录音、造型、服装、制片等各环节600余名工作人员投入一线,全剧拍摄场景达500个以上,服装近6000套,涉及上万件道具。拍摄期跨越2024年春节假期,全组演职人员历时138个昼夜,辗转四川、重庆、贵州、浙江等地,力求为观众呈现一部真实、感人的历史巨作。

该剧主创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剧以电视剧的形式回顾这段历史,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让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邓小平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看到他对国家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这些都鼓舞中国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过程中,满怀自信,步伐坚定。

“之前只有战争角度的,但是这次有大量建设时期的影像资料,我们需要将这段历史表达出来。”导演王伟民表示,与之前仅从战争角度刻画不同,该剧充分利用丰富的建设时期资料,以全景化布局,展现了从解放大西南到建设大西南的完整篇章。

有别于传统革命题材历史剧的严肃,该剧着眼于生活的细微之处。特型演员从体型、发型到着装、举止,都力求与历史人物高度一致。镜头下,剧中人物有孩子的顽皮,有妻子的嗔怪,有朋友的相惜。通过展现妻子、孩子、兄弟,朋友等家庭元素,立体烘托出主人公的清苦、智慧、和气的形象,生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家风与情怀,既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在王伟民看来,细节体现真实,希望观众能沉浸式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自信。

--> 2024-08-30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点剧目、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央视热播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3551.html 1 一部走向大西南的壮丽史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