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王丹灵 何美
8月19日晚,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再次被热情的灯火点亮,“村晚”在万众期待中如期热闹开场。
舞台上,由群众选送的歌舞、曲艺、走秀、威风锣鼓等14个节目轮番上演。高亢的歌声与灵动的舞步交织,激扬的鼓点与绚丽的灯光共鸣,将山堡社区的夜晚装扮得如诗如画。
舞台下,近万名观众中有避暑常住的游客,有辛勤一天后放松的乡亲,还有驱车数百里慕名而来的粉丝。音乐的旋律与观众的欢呼、掌声交织成夏夜的交响,构成了这个季节最动听的乐章。
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22日桐梓夏季“村晚”启动以来,已演出70多场,现场累计观看人次超过400万。网络社交平台上,桐梓“村晚”同样热力十足。互联网总传播量达2300万+,平均每场“村晚”有30余万人线上观看,开设的桐梓“村晚”相关话题,全网关注量超1300万人次。
流量与留量的双丰收,让桐梓“村晚”火了。这个原本只属于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乡村晚会,如今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形式,备受瞩目。
桐梓“村晚”火爆出圈得益于当地对乡村旅游的精耕细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
便捷的交通,缩短了桐梓和川渝的距离。凉爽的气候、完善的设施、好客的乡亲,让桐梓逐渐成为了川渝游客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有着2.38万人口的九坝镇,打造了康养旅游地产企业11个,乡村民宿874家,今年长住的避暑游客达10.8万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快20年,来九坝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九坝镇党委书记赵德富说,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来九坝休闲避暑,离不开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九坝镇围绕以“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和“花园、菜园、田园、庭园、果园”为中心的“五化五园”建设。近两年来,完成公路硬化和铺油改造12.3公里;种植的4.5万余株景观植物,扮靓了主干道及旅游集群点;安装铺设的1600余处绿灯、射灯、房灯,让九坝的夜晚格外亮眼;打造的商业风情街,百余家门店齐聚了当地土特产;建成的乡村振兴服务站,不仅能购买生活用品,还能提供旅行出游服务……
“在桐梓避暑,不仅气候凉爽,配套设施也很齐全,舒适度比在家还安逸。”这是记者在九坝镇采访时,听到游客最多的评价。
对桐梓而言,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游客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于是,主客一家亲的消夏晚会便应运而生。
茶余饭后,游客们爱唱爱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社区村居、乡村旅馆将空地打造成小舞台,让游客们练习、展演。
来自重庆市永川区的周开龙老人,连续10年在桐梓消夏避暑。从7年前起,每年夏天都在九坝镇山堡社区的“杨家院子”住上2个月。
“我喜欢唱歌,每天晚饭后都会用乡村旅馆配备的卡拉OK设备在院子里唱半个小时。我一唱完,同住一栋楼的孃孃们就在坝坝头跳舞。”周开龙说,发现居住在此的文艺爱好者多,老板每年就为大家举办一次晚会,300多平方米的院坝里搭起舞台、摆好板凳,每家游客出一个节目,热热闹闹“嗨”一场,吸引了周边许多避暑游客和乡亲前来参加观看。
各个农家小院小舞台上的文艺演出络绎不绝,村和社区还成立了游客服务队伍。场地、灯光、水电,社区、村里给予协调;音响坏了,乐器少了,文旅部门帮忙解决。连续十多年,游客与村民一起举办的“村字号”晚会精彩纷呈,唱响了文明乡风,描绘出桐梓夏日里一幅幅温馨、幸福、热闹的画卷。
桐梓的乡村旅游兴旺了18年,“村晚”就举办了18年。如今,进入避暑季,每天晚上7点,位于九坝镇山堡社区的“村晚”舞台,灯光亮起来,音乐响起来,形成“平时小村晚,周末大联欢”的固定展演模式。
“我表演的川剧变脸、长嘴壶和太极,都经过了两次初赛,由观众投票选出后,才登上了周末大联欢舞台。”来自四川内江的艾琳是桐梓避暑游的常客,每年夏天都会来居住一段时间。“‘村晚’舞台太棒了,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平日里的度假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艾琳说,看了她的节目,不少游客和村民都来“拜师学艺”,她也乐于教授,在这一过程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村晚”成为“客”与“主”和谐相融、欢乐相处的纽带和桥梁。
桐梓“村晚”开演至今,各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充分展现,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带动了山堡社区避暑经济的发展。借助“村晚”流量,桐梓实施“旅游+销售”“旅游+新‘夜’态”“旅游+地产”等新举措,在“村晚”活动现场,设置农产品、非遗产品展销区、特色美食街区,打造山堡社区乡愁集市。今年桐梓“村晚”活动启动以来,九坝镇共入驻商家749户,截至8月已实现农产品、非遗产品销售金额2210万元。据介绍,持续到8月31日的桐梓“村晚”,预计将带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