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豪 赵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要发挥好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提升思政课程针对性实效性,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贵州理工学院作为理工科院校,要发挥工科教学育人的独特优势。综合运用重大工程案例、科技革命成果、杰出工程师等生动素材,充分挖掘学科知识背后蕴含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报国精神,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本领的过程中感悟背后的真理伟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工科教师队伍。要建立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将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集中力量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更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大力推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在校任教的教师主动到企业一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积极营造高校与企业人员双向流动的“旋转门”制度。一方面,定期聘请在职工程师、优秀校友等企业专家到校兼课或挂职任教,充实“外援”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绿色通道,鼓励有意愿的教师长期在行业工程项目一线实践锻炼。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新时代“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BE)模式。凝练清晰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将原本分散的课程模块有机整合,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秉承“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理念,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承担起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探究式方式获取整合所需理论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付诸项目实践。
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地校企优势,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优质共享的工程实训基地。积极联合行业领军企业、重点科研院所,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将企业工艺标准和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融入实践教学中,缩小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让培养过程与行业前沿无缝对接、紧密贴近。与此同时,还要持续拓展实践育人的新空间新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类工程师教育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现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和项目研发锻炼机会。另一方面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打造新型开放、流动、柔性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工程训练、技能培养、创新实践营造更加宽广的空间。
完善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要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倾听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