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乌蒙深处找矿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华姝

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淡淡的薄雾穿过乌蒙大山,漫山遍野的绿草和野花迎来了新的一天。

早上7点,“嘀嘀嘀……嘀嘀嘀……”,坞铅煤炭普查项目部的闹钟准时响起。煤田地质局坞铅项目负责人刘秀珍和她的团队一天的野外工作开始了。

有18年党龄的刘秀珍,已从事水文地质工作17年,外表秀气、说话温柔的她干起工作来就是个“女汉子”。

“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记录本、手图、采样袋……不能搞漏哟!每个小组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走,避免跑重复。”刘秀珍大声提醒,并且要重复若干次。

“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脚丈量大地’。”刘秀珍打趣说。整理好行装,做完工作梳理,她背上背包、带上仪器,领着项目组一行人迎着朝阳出发了。

找矿的路不好走,她和队友们时而用地质锤拨开挡着的竹子、灌木,时而把锤尖勾到上方土石里面借力攀登,脸、手和脖子还时不时会被杂草灌木划到。爬到半山坡就已经中午12点了,来不及回去吃饭,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鸡蛋、馒头补充能量,稍作休息后继续往上爬。

下午5点,她和同事们背着一包包石头下山回到项目部。“野外填图只是我们工作的一小部分,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整理资料和初步研究。”她告诉记者。

傍晚6点,简单晚餐后,马上进入当天的“头脑风暴”:

“我今天在这块区域来回跑了好几遍,地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在这块区域表现各异,打了很多产状来相互验证,还是觉得不对劲。”

“我觉得这里的断层标志很明显,两边地层不对应,而且产状很乱。”

“这一带都有泉点出露,或许就是受断层影响。”

夜晚11点,讨论结束,但工作还没有结束,回到宿舍的刘秀珍又开始思考第二天的行程和工作内容。

“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到凌晨结束也是常有的。”她告诉记者,地质找矿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尤其在空白区找矿,要结合邻区及以往资料,山上山下来回穿梭,有时候一条线路要跑五至六次,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刘秀珍所在的坞铅煤炭普查勘查区面积有40平方公里,像这样风吹日晒、狂风暴雨的野外作业,她已经记不清自己进行了多少次。

她告诉记者,自己从事的工作都在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但是,身为党员和地勘工作者,刘秀珍和她的团队一直秉承着“地质报国”的信仰,为国家找矿,竭尽所能,无怨无悔。

--> 2024-08-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2884.html 1 乌蒙深处找矿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