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8月22日,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由省教育厅主办、贵州理工学院承办的“教育+”系列项目之一——“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正式举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知名企业齐聚一堂,围绕贵州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突出“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富矿精开”需要,与贵州省高校在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理工科人才联合培养、理工科师资交流、理工科服务发展能力等方面开展合作对接。
据悉,贵州理工学院将与相关高校通过共建研究院、产业学院等形式,实现校校联合与校企深度融合,强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贵州高校理工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理工科高等教育促进贵州高质量发展作用。
这是贵州理工学院在教育厅支持下,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及特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贵州这片红色热土,正值‘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大力建设之时,对理工科高等教育及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贵州理工学院院长潘良明说。
近年来,贵州理工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近期更是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工业强省为初心使命,积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有力服务主战略主定位,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布局——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紧贴“六大产业基地”,一体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建设。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区域一流学科和“化学工艺”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等,对接“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在铝系轻金属材料制备、特种功能材料设计与研发方面提供科技支撑。并在磷氟资源高效利用、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能源化学、磷煤资源清洁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方面,服务省内头部企业。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智能采矿”专业对接“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在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隐伏矿床勘测创新、矿山及矿业环境保护、矿山新型机械、巷道顶板支护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对接“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在先进能源系统设备制造、无人机防灾减灾方面开展应用研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对接“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在农业大数据工程研究、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生物制药”校级重点学科和“酿酒工程”专业对接“白酒生产基地”,在智能酿造、酿酒微生物筛选等方面积极服务企业。
借力——提升师资教学科研水平。贵州理工学院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仅2024年上半年,就先后组织开展了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智能教学新纪元:AI生成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案例”精进训练营培训班、“锻造中国金师:高等院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以及学历提升等培训培养项目。派出26名教师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培养培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发力——主动争取对口帮扶政策。2023年,贵州理工学院与重庆大学签订《重庆大学对口帮扶贵州理工学院框架协议》,将重点在机械工程、材料化工、土木水利、资源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专业领域给予指导帮扶。2023年与2024年,重庆大学专家团队到贵州理工学院为青年教师现场开展科研交流指导,并主动对接邀请和派出理工学院干部到重庆大学跟班学习。同时,与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向两所学校推荐80余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一步加强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探路——校校合作助推科学研究。贵州理工学院参与推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教学型扫描隧道显微镜,并在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科技展上进行展示。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平台,开展爆燃耦合毁伤机理研究项目部分实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与王海福院士团队合作,联合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篇。此外,还与清华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等9所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10项。
回归——校企融合促进产学研用。贵州理工学院与多家企业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已建立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盐电化反应实验基地、贵阳市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依托现有矿物加工、材料化工、机械、自动化等学科专业基础,与水城经开区共建固废高值化再生与综合利用中试基地,紧紧围绕铝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碳捕集、智能控制技术等,搭建面向全国的中试验证及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学科团队+工程师+投资运营”的中试平台建设模式,形成“技术开发+中试平台+市场资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
2024年,贵州理工学院遴选4个重点支持学科,并专门列出支持的学科建设经费,打造“矿业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精准助力“富矿精开”。学校积极探索构建“3324”人才工作体系,深化政、校、企合作,实施“富矿精开掘进行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选派科技创新人才到企业挂职、服务产业发展。并组建“富矿精开青年突击队”等科研团队,开展智慧矿山技术与系统、矿山安全技术、精确探矿等技术攻关,搭建贵州理工学院-水城经开区固废高值化再生与综合利用中试验证基地,相关成果转化应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聚焦提升办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引进急需人才、校企双向奔赴、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以全方位开放决心、持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建设好学校的理工科学科和专业。”潘良明表示。
致知力行、步履不停。贵州理工学院将站在更高层面、更广视角,积极扩大交流合作、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以助力贵州“四区一高地”建设者、“特色教育强省”实践者、应用型高校改革者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强工科”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图片由贵州理工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