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天柱县创新探索“古祠+戏曲”模式——

暑假学古戏 家祠传新韵

天柱县侗戏演员。 通讯员 金可文 摄

天柱县家祠里的侗戏演出。 通讯员 金可文 摄

通讯员 杨湘

背景:天柱侗戏始于明末清初,阳戏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当地侗族群众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以地方侗话唱念为主,经过几百年沉淀,十分富有侗族生活气息。2019年,侗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咚咚咚……本帅梁红玉。胆大的金兀术,你无故兴兵侵犯,天理不容,好好下马受绑,免你一死……”

7月29日,天柱县渡马镇龙盘村的陈氏家祠内,传来阵阵鼓锣声和戏曲唱腔,来自贵州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舞“侗”——唱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梦之队的学生,正在为稍后的演出作最后的排练,侗戏老师杨秀举正在向他们讲授演出的要点,表情、走步、耍枪……面面俱到。两天时间,贵州民族大学学生们跟随侗戏老师学习专业的戏曲知识和经典唱段,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75岁的杨秀举是岩门村侗族大戏第四代传承人,教授侗戏已有40余年时间,曾到岩门小学、渡马小学、渡马中学等多个学校进行授课,同时还利用暑假给寨邻的小朋友,或是上门求教的学生们教授侗戏。此次他教授的剧目《梁红玉》讲述的是宋朝巾帼英雄梁红玉英勇反击金军进攻的故事。

演出现场,不少村民早早就来到家祠里等候。随着杨秀举为演员们上妆、穿衣,一场侗戏经典剧目《梁红玉》拉开了帷幕。

演员们跟着锣点、鼓点有模有样、有腔有调地演唱,台下村民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通过这两天学戏,我觉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悟性也高。一般我教的小学生一个学期才得10多分钟的戏,没想到这些大学生两天的时间就基本学下来了。”杨秀举说。

在剧目中扮演金兀术的学生代仕军是唱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梦之队的一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侗戏,“学习侗戏能了解一方水土和文化,感觉非常有意义,期待下一次再来。”

天柱县家祠众多且文化丰富,被誉为“西南地区家祠博物馆”。许多家祠里建有戏台,因此在家祠中排戏、讲戏、练戏成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

近年来,天柱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家祠资源,打造“古祠新韵·人文天柱”的品牌,创新探索“古祠+戏曲”模式,开设戏曲课堂。通过戏曲理论知识传授、选段教学、表演实践、剧目欣赏等,把戏剧变成学生们暑假生活的“教科书”,拉近学生们和戏曲的距离,激发学生们学戏的热情,让古戏重焕光彩、代代相传。

除了侗戏,诙谐幽默的阳戏在天柱县也颇受欢迎。在陈氏家祠中,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阳戏传习课堂也不时开课,由素有“陈教头”之称的渡马镇杨柳老街侗戏班戏师陈通敏教学。通过讲解阳戏的由来和发展,演示阳戏唱腔、步法,与小朋友们互动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领略阳戏的精髓。

“陈老师上戏曲课生动形象,对动作、唱腔、着装等都一丝不苟,严肃中又带有一些幽默,很吸引我。”龙盘小学四年级学生杨诗媛是土生土长的龙盘村人,通过听课学习,对戏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 2024-08-16 天柱县创新探索“古祠+戏曲”模式——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2412.html 1 暑假学古戏 家祠传新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