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沿河

追青逐绿书锦绣

风光迤逦的沿河自治县乌江百里画廊霸王谷。

沿河自治县生态茶园绿浪涌动。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的黑叶猴。

田勇

初秋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叠翠鎏金、风光旖旎。放眼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见绿潮涌动,黑叶猴追逐欢腾;泛舟乌江,入目可见鹭鸟齐飞,鱼游虾戏;茶山上、果林里,不时传来当地群众厚植生态,逐梦富路的时代欢歌……

地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交错地带的沿河,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是乌江流经我省的最后一个县,也是乌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这里山谷狭长,滩险浪急,有着“乌江百里画廊”美誉。

近年来,沿河坚持生态立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效并重,走出一条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发展新路。

“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更要绿色发展。”沿河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说,突出“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主题,沿河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为布局,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得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沿河还利用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等资源优势,做足生态产业文章,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样本初具雏形。

护卫乌江 人人参与见行动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初秋时节,舟行乌江百里画廊,霸王谷群山叠翠,飞瀑溅玉,水鸟翩飞,山光水色在此交相辉映,宛若人间仙境,让人陶醉流连。

青山含笑,容万物而不语。巍巍武陵山脉和雄壮大娄山脉在这里交错,连绵壮美的奇山茂林间,596种维管束植物与309种脊椎动物在这里与人类和谐共生,共同繁荣。

绿水柔情,纳百川而不争。滚滚乌江,流淌千里,在沿河境内长达132公里,支流洪渡河、白泥河等26条纵横长达548.7公里,构建完善生态水系,滋养方圆百里山川和万民。

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不仅能为多样性生物提供丰富给养,更是添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那么,如何让生态底色更为厚重,生态屏障更为牢固?多年探索,沿河人给出自己的答案——

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沿河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了县级、乡镇或街道级、村或社区级河道、水库河长制全覆盖,通过建立巡河制度、计划等,实现辖区河道水清岸绿,让村民做到惜水护河。

科学立法,密织生态防控网。沿河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主题,先后制定出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为推进沿河保护、治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确保乌江沿岸山青水净,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依据。

按照规划先行、集约资源、增产减污的标准,建立《沿河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沿河自治县生态补偿试点规划》《沿河自治县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使生态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守好绿水青山,强化软件建设。2016年,沿河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沿河自治县“生态日”议案》,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沿河的“生态日”,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精气神。

2017年以来,沿河以“6.5环境日”暨“6.9生态日”“国家低碳日”“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国家宪法日”“全国生态日”等活动为契机,通过万人环保签名、百里乌江两岸垃圾清理、增殖放流等多形式宣传,让生态环保意识入心入脑,推动生态绿色发展。

在山奇水秀的乌江沿河段,该县坚持源头治理,水岸同治。水上,积极推进“零网箱”,拆除乌江干流和支流网箱养鱼6300余亩,在册的169艘渔船全部拆解,年均在乌江干流投放鱼苗10万余尾,部分河湖水域岸线逐步恢复。

岸上,针对乱围乱堵等河库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中沙片区供水保障及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32公里,雨水管网7.2公里,安装检查井617座,完成土地坳、中界、黄土、塘坝4个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并调试运行。

2023年,沿河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5%;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优良比例达100%,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沿河还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4.06平方公里,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中药材、茶叶、蔬果、畜牧、旅游等生态产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让护”实招 生物王国多样性

“通过生态移民搬出山后,黑叶猴的活动空间更宽阔,我们也迎来幸福新生活。”回想起与黑叶猴“斗智斗勇”的日子,沿河黄土镇二街快递超市店主李永发不禁感叹现在的两全其美。

李永发的老家原本在黄土镇雪花村,那里地处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李永发和乡亲们栖息的庇护所,也是黑叶猴繁衍生息的天然家园。

“黑叶猴聪明又顽皮,经常到地里偷吃庄稼,乡亲们对它又爱又恨。”李永发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多产粮食,当地村民决定开荒种地,但这也使得黑叶猴领地不断缩减,人和猴“争地抢食”的矛盾越演越烈。

作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黑叶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的存量仅有2000只左右。当时,麻阳河一带有38群395只,为保护其繁衍扩群,解决人猴矛盾成为重点。

尊重自然,就得替生态让步。1995年,我国在沿河麻阳河一带,成立面积2万余公顷的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2003年,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务川自治县锯齿山一带,面积扩至3.1万公顷。

近年来,该保护区严格管控黑叶猴活动区域内人类活动,减少对它们的干扰。从2018年起,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当地政府,投入2.3亿元整体搬迁保护区内原住居民1114户4630人。

这些年,该保护区还持续推进生态林赎买和保护,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仅3年时间,国家就向周边村民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130万元;黑叶猴肇事补偿3.37万元;投入4100余万元赎买人工商品林8254亩。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黑叶猴栖息地。”在保护区凉桥管理站,62岁的驻站护林员肖治金已坚守大山34年,现在只要他的哨声一响,黑叶猴就会闻声而来,从他手里随意取食。

像肖治金一样的绿水青山守护者,在保护区还有600多人。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走村串寨、翻山越岭,踏遍沟沟坎坎……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守护青山,筑牢保护区生态屏障。

随着黑叶猴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特殊保护和有效恢复,黑叶猴数量也逐渐增加。2016年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该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72群763只左右,黑叶猴种群数量增长了368只。

“通过这些年的让步和保护,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已升到72.6%。”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康说,保护区内已有植物365科1005属2454种,野生动物253科966属1583种,国家一、二级重点动植物300余种。

今天的沿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守护着美丽家园,成为美丽生态建设的引领者、践行者、推进者。

欢歌唱起 石旮旯上果成金

这个夏天,沿河沙子空心李市场再度火爆。当地果农介绍,初进入采摘期后,线上线下热度就一直持续。多个物流公司数据表明,空心李从过去的“提篮小卖”实现畅销全国。

沙子空心李因成熟后果肉与果核自然分离而得名。具有果皮薄、果肉脆、口感清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特点。

“受天气影响,今年产量比往年减少五分之二,但品质、个头、颜色都比往年好”。南庄村果农冉丽娟说,订单都是熟人和回头客介绍的,全国各地都有。不需挑到集市,仅靠网上订单就能卖完,今年的产值将近10万元。

空心李虽然如今已在当地成为绿山富民的招牌产业。但过去,因石漠化严重,要想把本就薄弱的土地用来发展李子产业,却是很多人不敢尝试的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沿河,时任南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黎应侯敏感地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地的特色空心李必然会迎来不错的市场前景。

但要让村民把本就不多的土用来栽种李树,这个思想转弯不是一下就能扭转的。黎应侯说,如果非要种树,当时村民更愿意栽松树、柏树,因为可以用来建房。而李子,一家有一两棵够吃就可以了。

石旮旯土薄,虽然种不出庄稼,但空心李却能适应。大家虽然迟疑,但内心也都有所考量,南庄村自古以来就有人栽种空心李,比起玉米土豆的广种薄收,空心李带来的经济估计会更好。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空心李绿山富民的效应日益凸显。1987年,沙子街道推行“治山富民”理念,超前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动、扶持群众规模种植空心李,打好特色牌助农增收。

2014年,沿河立足县域石漠化生态实际,积极整合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把发展空心李同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坚持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宜居城乡,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同时,每年还会举办李花节、李子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擦亮空心李“人间仙鲜果·李中茅台”的金字招牌,使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李金奖等殊荣。

沿河还抢抓电商扶贫机遇,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夕发朝至”的营销网络及冷链物流体系。仅去年,就有上千吨空心李通过电商远销江苏、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政府为空心李塑品牌、找销路,让它真正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南庄村村民冉茂江种植的200棵空心李,去年带给他6万多元收入。靠卖李子,他不仅建起了新房,还把3个孩子送进大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空心李已从沙子街道推广到沿河全县,种植面积达9.28万亩,投产面积5.5万亩,每年产值达到8.8亿元,189个村的19.6万群众靠这项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植绿兴业 致富路上茶飘香

“除草追肥管理及时,来年春茶才会长得好。”进入秋天,沿河中寨镇山岭间的茶园管护陆续开始,志强村村民王晓蓉每天都在山上和时间赛跑,乡亲们都说她是不知疲倦“女强人”。

“茶叶管护好了,往后的日子才更有奔头嘛。”王晓蓉明白,如今的山乡变化,都是厚植绿色生态带来的连锁反应,幸福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有产业才有希望,有付出才有回报。

中寨镇位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高海拔、多云雾,素有沿河“西伯利亚”之称。受坡陡谷深和气候高寒等因素制约,过去,当地农民多在小块坡地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收入微薄。

比起“磨骨头养肠子”的苦日子,王晓蓉对现在的生活备感满足和珍惜。她说:“以前种玉米、土豆要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发展白茶产业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18年,靠种植白茶富裕起来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经过在武陵山区实地考察,认为中寨镇的海拔、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茶叶。随后,黄杜村向中寨镇捐赠“白叶一号”茶苗360万株,在大宅、三会溪、志强三个村建成茶园1200亩。

如今,以“白叶一号”茶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中寨镇已建成茶园10800亩,受益群众达3150多户14000余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244.43元。

6年多来,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精心管护下,这些茶苗扎下深根、枝繁叶茂。昔日荒凉的山寨已是佳木葱茏,茶产业经济效益凸显。

“以前在合作社务工挣零花钱,现在自己当老板挣得更多。”两年前,王晓蓉从村合作社承包5亩多茶园,卖茶青收入1.6万元。最近,她又增加了4亩茶园。“等经验丰富了,茶园管护得更好,效益也会更好。”

做大群山“含绿量”收获生态“含金量”,是深刻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沿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收。

依托中寨“白叶一号”的影响力,沿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经营主体,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品牌效应。全县茶园面积达15.81万亩,投产茶园14.61万亩,实现年产量1.251万吨,产值13.564亿元。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部分茶企将目光放到“夏秋茶”赛道上寻求出路,力争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进入夏季,塘坝镇榨子村茶园的工人们都会操作采茶机穿梭茶垄,将带着露珠的夏秋茶收割入袋。

去年5月,塘坝镇千年古茶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浪在2023“一带一路”国际茶叶贸易论坛上偶然结识海外客户,当即就签订了100多吨合作协议,这也是沿河夏秋茶走出国门的最大订单。

“这么好的茶资源,不利用起来可惜了。”田浪说,去年他们公司自己加工了大宗茶20吨,还向其他茶商收购了200多吨茶青,茶园下树率大大提高,也激发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多年来,沿河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统揽,借力产业化融合改革,激活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构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已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本版图片由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4-08-16 沿河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2263.html 1 追青逐绿书锦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