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水城

满眼皆绿 处处是景

水城野玉海千户彝寨。 (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村民采摘刺梨。 尚宇杰 摄

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一角。 姚咏 摄

梅德雄 谢勇勇

清晨,从水城城区出发,30分钟抵达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顿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望青山,烟云笼罩、奇峰入云;置身园中,松涛阵阵、凉意袭人;游在其中,随手一拍便是“大片”……满眼皆绿,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水城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守生态环保底线,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借天赋资源 造康养之都

水城之美,美在生态,美在康养。

前不久,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日常巡护时,在密林中发现百余株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这是水晶兰连续三年现身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水晶兰并不是兰花,因其形状酷似洁白无瑕的水晶而得名,大多生长在海拔800米至3200米幽暗潮湿的环境里,身为植物却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靠着腐烂植物获取养分,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

事实上,水晶兰持续现身的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内有植物种类上千种,包括光叶珙桐、西康玉兰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这里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狐狸、小灵猫、穿山甲、红腹锦鸡、猕猴等常常出没其间。

依托良好生态,集森林休闲、康体养生、主题娱乐等于一体,贵州省规划建设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野玉海国家山地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就“藏身”于此,吸引着重庆、上海、广东等地的游人前来,体验生态“洗肺”生活。

景区内,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碧蓝的湖面涟漪轻泛,成排的树木苍翠挺立,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背后,是水城区发挥地缘优势、环境特点,坚持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并举,构筑康养“静”土的成果。

2023年,水城区锚定养业宝地、养生胜地、养民乐地、养才高地、养心净地的“五养五地”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自然景观旅游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休闲区、高端养生住宅区、特色美食品味区、老年群体疗养区、少儿群体游乐区“七区融合”的康养目的地,全面构建“江上养眼、岸上养胃、林中养肺、山上养神、园中养老”的立体康养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实现这一目标,水城区成立了康养事业发展中心,负责制定全区康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编制《康养水城发展规划(2023—2035)》,进一步优化康养产业结构,提升康养产业层次、完善康养产业链条;深挖康养资源潜力,实现“康养+旅游”“康养+体育”“康养+农业”“康养+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一核五地多点”的康养水城发展空间布局。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水城区抢抓新时代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加强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围绕建设夏季候鸟式养老栖息地,根据不同客群康养需求,探索“康养+”“+康养”发展模式,促进康养与旅游、养老、医养等产业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游、文、医、养、食、宿、购”于一体的康养度假基地,延伸康养产业链条,打响了“中国凉都·康养水城”金字招牌。

聚焦文旅融合,做靓文旅康养文章——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盘活低效闲置旅游资源资产,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资源共享、短板互补、融合加深,不断增加文旅康养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在第六部《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水城区连续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野玉海森林康养基地被评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百车河温泉康养中心被评为“省级大健康康养示范基地”,文旅康养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聚焦医养结合,做优健康养老文章——积极开展融合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相结合。2023年,水城区成功创建贵州省医养结合示范县,建成省级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1个、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单位7家、智慧养老服务试点单位2家,25家医疗机构被省卫生健康委命名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成并投入使用乡镇养老服务中心22个,逐步形成了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聚焦特色农业,做精生态康养文章——立足丰富的山地立体气候,突出绿色有机、特色高效,坚持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持续打造生态康养农业生产基地,加快推动健康农业与养生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康养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

今年,该区将依托气候、生态、文化、资源四大优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抓项目、兴产业、创品牌,加快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康养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绘就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幸福场景。

山坡增产绿满仓

“6元一公斤……”8月11日,水城区2024年刺梨鲜果收购启动,在野钟乡发射村刺梨基地,金黄的刺梨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摘、装袋,好不热闹。

当天采摘的刺梨鲜果,被水城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运往生产车间,在24小时内进行压榨,之后被加工成SOD口服液等特色刺梨产品。

过去珠江上游北盘江畔的野钟乡,曾是水城区的“穷乡僻壤”,高差千余米的悬崖与陡峭的山峰对峙,如劈似削、交通落后、无矿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野钟乡荒漠化、石漠化严重,村民致富无果。

践行“两山”理念,绿水青山是“关键招”,金山银山是“落脚点”,对于过去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水城区来说,是一道难题,更是一道必答题。

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水城区目光看向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先锋树”和“先行者”——有着“维C之王”之称的刺梨,开始艰辛的实践。

2014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水城区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推动“农产品变工业品、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

通过发展,野钟乡种植刺梨2万余亩,光秃秃的山野“绿”起来了,森林覆盖率达到69%;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靠刺梨增收400万元。

为确保刺梨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梨加工厂成立。通过6年的发展,一条完整产业链条在初好应运而生,有力保障了水城刺梨“有种植、有产出、能销售、稳收入”产销联结利益机制的实施。

“刺梨产业好处多,我种刺梨几大坡;青山绿水生态美,增收致富暖心窝。”刺梨种植大户邓吉栋自编山歌,唱出了种植刺梨实现生态改变的美好现实。

从“穷乡僻壤”到“绿色满仓”,野钟乡在陡峭的喀斯特山地种出了一座“绿色银行”,这是水城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近年来,水城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发展定位,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推进“凉都三宝”——早春茶、刺梨、猕猴桃为主的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看刺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3万亩,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在水城区实现了“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漂亮逆袭,精彩地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故事,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看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2万亩,建成猕猴桃“吨产园”2.1万亩,2023年采收猕猴桃1.38万吨,产值2.76亿元,形成以鲜果、饮料和猕猴桃果酒为引领的品牌体系,成功获批“贵州省水城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连续5年综合排名位居全省首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取得了生态增绿、产业增收、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

看茶叶,发展茶叶种植8.6万亩,建成茶叶“万元田”1.2万亩,带动全区茶叶产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为“水城春”茶叶品牌的持续打造奠定了良好基础。2023年,共采摘茶青415.77吨,生产干茶90.425吨,产值3617万元,不断带动周边群众收入稳定增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转型走新路

在水城区看来,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推动铝液100%就地转化和铝材100%就地精深加工,此举使水城经开区再次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成功跻身“国字号”绿色生产园区。铝业变“绿业”,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水城经开区所在地,曾是六盘水的老工业基地,从“傻大黑粗”到“专精特新”,从“一”到“多”相互转化,这是水城区铝产业的“新生”路。

以前,辖区内的贵州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因产品单一、上下游配套不畅陷入停产困境;如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1家铝企,2023年产值近100亿元。

走进双元铝业,企业建造的两套电解烟气系统,每小时可处理16万立方米生产废气。双元铝业作为水城经开区“铝龙头”,园区内超八成的铝企与双元铝业有业务往来。作为“龙头”企业,产量提升的同时不能落下绿色指标。

近年来,双元铝业花费上亿元进行环保改造,建成两套电解烟气净化系统和生产用水循环系统,可实现铝水生产气体废物超低排放及污水低排放。这意味着,双元铝业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30吨、颗粒物130吨、氟化物40吨。

在双元铝业带动下,绿色产业增加值从17.3亿元增至17.6亿元。前不久,水城区在原有电解铝产能基础上,成功购买10万吨电解铝产能指标,现在已成为全省电解铝产能最小、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绿”。近年来,水城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依托煤、发展电、稳定材、升级铝、壮大锰、培育石”的思路,深入推进“富矿精开”,推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助力企业向新而进、向绿而兴。

煤焦化方面,推动贵州能源水城200万吨/年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焦化项目3月底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加快铁路专线投资核准及用地办理。同步加快旗力新能源100万吨冶金焦化项目手续办理,力争年内动工。

洗选方面,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推进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利用,推进米箩等洗煤厂建设,新增原煤洗选能力420万吨/年,全年入洗原煤900万吨以上。

煤炭储配中心方面,加快水城煤炭储配中心及铁路专用线建设,确保2024年建成运营,打造省级煤炭储配基地,逐步成为西南地区保供中心。

煤矸石利用方面,老鹰山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成运营;推动陡箐钍发煤矸石制建材项目等砂石厂煤矸石土地复垦修复项目实施;加快引进或自主研发系列成套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全面提高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壮大电力产业方面,加快建设多能互补的水城综合能源保供基地,在提升优化火电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预计2024年新增电力装机47万千瓦,总装机量达400万千瓦,完成发电量144亿度。

此外,加大与贵州大学等院校合作力度,全力攻克急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等技术难题、研发新工艺和升级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申报创建工作,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以上。

在此基础上,水城区还积极争取省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资金,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全面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水城区坚持“双碳”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正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从“生态水城”向“康养水城”提档升级,生态立区走向纵深。

■手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看似简单,做到不易,但照进现实,冠上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就有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这方面,水城区有依有据。

近看,生态不但是生产要素也是生产力,生态产业本身更是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和源泉;远看,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水城区,保护好大自然成为水城百姓扛在肩上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后,是影响深远的生产模式、发展模式的变革。水城区在发展中注入绿色新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水城区将围绕立足“康养水城”优势,进一步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培育新结构、形成新格局,释放生态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4-08-16 水城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2255.html 1 满眼皆绿 处处是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