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地方志中 “父与子”的故事

载有张锳、张之洞父子事迹的《兴义府志》。(贵州省档案馆藏)

位于普定县的渡功亭。(资料图片)

位于独山县城的影山草堂。(作者供图)

赵弟军

热门剧集《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亲在知道女儿长期被忽略后,非常愧疚。虽然生活的重担让他无法顾虑对子女教育的周全,让他忽略了德善的成长,但他仍然很诚恳地跟德善道歉:“爸爸我并不是一生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这一幕,让很多父母与子女潸然泪下。

身为子女,在与父亲的相处中难免磕磕碰碰。身为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也很难面面俱到。在“父与子”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在地方志书中,我们也能看到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故事和深远影响。

翻开《兴义府志》,张锳与张之洞父子的事迹和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志书中颇为亮眼的存在。张锳是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道光六年(1826),张锳赴黔为官,历任多地知县,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获得较大声望,后升黎平知府、兴义知府。道光十七年(1837)秋,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他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张锳十分重视对张之洞的教育,而张之洞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兴义府志》收录了张之洞11岁时撰写的《半山亭记》:“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文风雅俗,焕然一新,固常与民同乐者也。”“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境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这些文字,描述了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在担任兴义府知府期间,组织文人墨客为新修的半山亭撰写楹联的情景,既歌颂了父亲张锳为官政绩,又抒发了少年张之洞凌云壮志的情怀。字里行间,都是张之洞自小就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并深受父亲广纳人才、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为官之道所感染的印证。张之洞的二哥张之清,在《行状》中也说父亲张锳“然爱人、喜施,食其德者,无虑数百家,不能具书。故在官三十年,而家常贫”,还提到张锳经常告诫家人“汝辈当力学问、树功名。”“知府添灯油”的劝学故事不仅在当时鼓舞着包括张家几兄弟在内的学子,也是至今流传在安龙、激励人奋发有为的历史佳话。咸丰六年(1856),张之洞听闻父亲张锳因忧愤病逝于军中的消息,作《铜鼓歌》总结、缅怀张锳一生并告诫后世子孙:“此诗述德因爱物,子孙永宝当不佻。藏之宗祐无忘在莒事,亦知乃祖乃父为国宣勤劳。”

另一个是莫友芝的故事,在贵州历史文化长廊中绽放着耀眼光芒。莫友芝的父亲给予他的美好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在志书中也能找到线索。据《沙滩文化志》记载,莫友芝为莫与俦第五子,嘉庆十六年(1811)生于贵州独山州的兔场上街莫氏旧宅中,其时父亲为侍奉祖母而闲居故里。父亲的孝道,对童年莫友芝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莫友芝3岁就能识字,父亲便教他读《诗经》《尚书》《仪礼》《礼记》等儒家经典,父亲忙碌时,也不会懈怠对莫友芝的教育,安排友芝三哥教读。而莫与俦作为父亲,还为众子营造了得天独厚的读书场所——莫氏旧宅正房后面的一间草堂。草堂右边有水池,左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林池之间有园圃,种植各式果木花卉或菜蔬。堂侧一株老柏,夭矫挺拔,直冲云汉。竹林之后隔着一片水田和园圃,直达山麓。山为修篁遮掩,每当和风吹动,竹叶摇曳,山影隐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和成长,放到今时今日,也是让人无比羡慕的。莫友芝7岁时,读到晋代谢玄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恰与草堂的景观情韵暗合,便想以“影山”二字为草堂题额。作为父亲,莫与俦对儿子的想法给予充分认可,“影山草堂”由此得名。友芝诸兄弟及子侄辈都曾在此草堂读书。莫与俦出身翰林,精于朴学,以之教授生徒及子弟,开黔中朴学的先声。莫友芝自幼深受父亲影响,刻苦自励,秉承父志,光大莫氏家学。

如果说张锳对张之洞、莫与俦对莫友芝的深远影响,是官场、文史领域的典例,那还有一位父亲,在漂流于“大江大河”的渡船生涯中,身体力行,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谱写着普通劳动者的动人诗篇。据《普定县志》记载,杨子臣祖籍湖南衡山南岳杨家湾,后迁至普定县落东渡船为业。长子洪生、次子洪惠继承父业。落东渡口座落三岔河上游,处于织金、普定、六枝交界的边远山区,渡口处于水急浪涌之地,摆渡已有数百年历史。杨子臣渡船60余载,为人忠厚。在杨子臣的教导下,两个儿子继承父亲禀性,性情随和、待人坦诚。父子经多年观察,对河道情况、水势变化了如指掌,练就了精湛的摆渡技巧。他们渡船,从不强求船费;夜半有急事求渡,也从不推诿。1945年5月,那芮村李炳奎的独生子落水,杨氏父子一齐跳入河中,把人救起。事后,他们拒收李家分文报酬。自他们摆渡以来,救起溺水者数十人。1949年12月,杨氏父子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渡河清剿土匪。1989年,为纪念杨家父子,在落东渡口建立渡功亭和纪念碑。杨氏父子摆渡的事迹也载入《凡人之碑》一书。

地方志书中“父与子”的故事让人回味,那一帧帧父亲为子女的成长殚精竭虑留存于志书中的片段,也让人感动。

--> 2024-08-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2213.html 1 地方志中 “父与子”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