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独山

青绿满眼 景色常新

独山县城。

独山林下经济种植海花草。

独山绿化建设一角。

独山县翻天印。

独山县下司镇风光。

张明辉 柏玉迪 韦万利 刘航

夏暮秋初,天蓝地净的独山县生态画卷日益浓墨重彩,林海茫茫、山清水秀、鸟鸣鱼戏,绿色成为了这里最亮的底色。为了让绿色贯穿整个山间,独山县坚定不移把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作为厚植发展核心优势所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布局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独山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压紧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治理,不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持续改革创新,探索出一幅具有独山特色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绿水长流 一江碧水穿城过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时入八月,独山县麻万镇高岩村,云雾环绕山间,都柳江源头的清水在这里遁入山间,汩汩流淌,奔流不息,流经山间礁石,泛起阵阵涟漪,奏出美妙自然乐曲。

都柳江发源于独山县拉腊水库,流经三都以及黔东南州的榕江、丹寨、从江等地,在广西三江口注入广西,为柳州市主要饮用水水源之一。这条位于贵州南面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都柳江,横跨独山县境内约35公里,流域面积占220.4平方公里,是独山人民的母亲河。

穿城而过的一江碧水,无疑是独山人民群众的生活“小确幸”,而这份美好,却来之不易。

由于独山段都柳江流域沿线山脉锑矿资源丰富,流域内锑矿开采及冶炼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上世纪60至70年代,锑矿开采工艺简单粗放,导致流域内有大面积的裸露废渣堆存。受地表径流和降雨影响,部分含锑废渣及淋溶液直接进入河道,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锑污染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如何治理都柳江锑污染,为老百姓“守好一江碧水”?党的十八大以来,独山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始终坚持治理与监督并重,多措并举开展流域锑污染治理,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只为从根本上改善都柳江流域生态环境。

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独山县贯彻落实<贵州省加强环保督察机制建设的八条意见>的实施方案》《独山县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独山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独山县都柳江流域锑污染治理方案》等文件,并组建成立县、镇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不断夯实独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从制度层面为守护都柳江水清岸绿保驾护航。

同时,督促流域涉锑企业整改,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治污减排工作责任,都柳江畔的东峰锑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升级改造,实现绿色转型,先后投入4950万元建成马尾沟尾矿库、矿井水处理工程、小河与半坡尾渣库闭库工程、小河冶炼厂拆除异地技改升级等5个生态治理工程,守护绿水青山。

在多方不懈努力下,都柳江生态治理效果明显,流域锑浓度值逐年下降,促进水质稳定优于Ⅲ类,努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从行动上改善了都柳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为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生态黔南、大美独山添绿加彩、再建新功。

森林为基 绿色生态助振兴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森林是粮库,要向森林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独山县地处贵州最南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6.15%(2022年),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都柳江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林业的巨大潜力。

林上采摘、林中养殖、林下种植、林中旅游……独山县结合林业资源优势,将林下经济发展成了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之一。

立秋时节,独山县绿品源农业有限公司的5000余亩博落回长势喜人,全面迎来采收期;在独山县康明生态土鸡养殖场里,鸡鸣声打破了宁静的山林,漫山遍野的“跑山鸡”为当地的林下养殖产业增添生机;在影山镇紫林山村的千亩海花草基地,层层叠叠梯田之中,漫山的海花草串起村里座座黛瓦白墙的屋舍。

截至上半年,独山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完成42.48万亩,完成率101%,其中林下种植7.7万亩、林下养殖9.4万亩、林产品采集加工14.2万亩、森林景观利用11.19万亩;林下经济产业链产值完成8.91亿元,完成率111%,其中林下种植2.46亿元、林下养殖3.24亿元、林产品采集加工2.58亿元、森林景观利用0.63亿元;林下经济产业链亩均产值达2097元/亩,同比增速达到10.7%。

近年来,独山县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利用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助推生态振兴。2020年,独山县森林覆盖率为64.35%,2021年森林覆盖率为65.26%,2022年森林覆盖率为66.15%……连年增长的森林覆盖率,让满目青山成为了独山县的一张生态文明“名片”。

同时,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国储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大力打造高端板材基地、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木本粮油经济林基地、林下食用菌生产基地、林下海花草种植基地等,让海花草“上山”遇水而生显本色、榆黄菇“下地”汲取精华展新颜、山桐子“入土”深扎青山繁密枝,有效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林业资源在不断释放绿色红利的同时,也架起了“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

山地旅游 自然秘境迎客来

风过草木,碧色飘摇。在八月的灿烂阳光下,独山县的万物显得明亮灿烂,峭壁悬崖、湖光水色、怪石地貌、随处可见的溪流、飞流直下的瀑布……地理课本上抽象的示意图在现实中找到。

步入独山县的夹缝岩瀑布,透如玻璃的碧水映入眼帘,抬头望去,气势汹涌的瀑布顺着绝壁夹缝飞流直下,恢弘壮观,闭上眼睛就能倾听萦绕耳边的水声、感受水珠飞溅脸颊的清凉。

行至独山县拉然康养小镇景区,水上竹筏在春水中荡起层层涟漪,横穿湖水可见两岸松林沿河而立,绿荫之下青草茵茵,山水之间房屋错落,一年四季,你都可以到这里感受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魅力。

登上矗立山顶之巅的独山县甲定翻天印,俯瞰群山对峙的绝壁,可见山峰直指苍穹,峭壁悬崖气势恢宏,深壑之中,潺潺流水偶有闯入耳中,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一览其美丽风光。

住进独山县旗山村水族村寨的朴语野奢,东区可躺床看日出,西区可推窗观日落,出门即可俯身临崖、仰首星河,也可感受古老、神秘的水族风情,享受身临山野中的舒适生活。

…………

一直以来,独山县积极以“山居驿站”、喀斯特地貌、天然氧吧、自由徒步为推动山地旅游的主要抓手,向广大游客展现独山县的自然资源,助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步一个脚印,独山县秉持着“山里人靠山吃山”的理念,结合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与山和谐共处的同时,推进山地旅游发展,将大山的魅力展现给所有人。

截至目前,独山县先后申报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评定州级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获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天洞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出“独山花灯”和“深河桥半马”两大文旅融合品牌,成功打造深河桥抗战遗址景区为省级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生态宜居 绿色城市新图景

近年来,独山县利用边角空地和闲置空间进行“见缝插绿”,通过打造公众日常休闲的“口袋公园”,为民众提供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

“口袋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小孩玩耍、老人健身的生活载体,也是我们在忙碌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好场所。”

“口袋公园离家很近,环境很好,又配备座椅、健身设施等基础设施,适合每天饭后过来散步休闲。”

…………

自口袋公园创新建设以来,频频收获好评,常见附近群众前来健身锻炼。相对于大公园来说,独山县的口袋公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可能地根据周边人群需要进行设计。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微更新的重要内容,具有面积小、布局灵活、功能性强等特点,主要建设在城区居民聚集处,利用城市边角地块、闲置土地,种植绿化苗木、完善健身设施、设置休闲座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公园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综合考虑周边社区功能,整合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不断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一直以来,独山县立足生态资源特色和自身基础条件,以绿色为本底、青山为景观、绿道为脉络、人文为特质,通过新增及改造城市公园、建设健康绿道、林荫路等,提升县城区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如今,县城建成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县城区城市公园6个,城市公园面积175.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87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795.4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37.83%。

未来,口袋公园建设将继续加强,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努力让广大群众实现“推窗见绿、抬足进绿”。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市民需求的多样化,口袋公园的功能和形态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打造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开放空间之一。

(本版图片均由独山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 2024-08-15 独山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2133.html 1 青绿满眼 景色常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