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37年磨一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涛焊接的产品在航天、航空、航海、船舶、电子、机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余载钻研创新,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第九季“身边的大国工匠”王磊,带领团队创下了220千伏及以上继电保护连续23年100%正确动作的传奇纪录。
在没有平原支撑的贵州,郭吉平和他所在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攻坚克难创造一项项山区峡谷路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创新技术,助推贵州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他们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全省各产业行业广大劳动者树立了榜样。
近年来,贵州以“育匠黔行、树匠黔行、扶匠黔行”为抓手,大力实施“匠兴”工程和“黔酒茶绣工匠”培育工程,从多种途径丰富活动载体,助力产业职工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强化工匠培育选树机制,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育匠黔行 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来参赛的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在这里能学习到他们的优点。”在贵州省第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赛决赛现场,获得第一名的贵州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工程主管舒丁华说。
在备赛中练习,在比赛中学习,全省广大劳动者在技能竞赛的激励中更加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
贵州省高度重视劳动竞赛的牵引作用,将其作为培养产业工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培养选拔“贵州工匠”“能工巧匠”为重点,助推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不仅提升职工专业技能水平,也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开展“育匠黔行”素质提升行动,贵州各地还围绕“匠兴”工程、“黔酒茶绣工匠”培育工程,广泛开展各层级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等素质提升活动。
今年,省总工会还联合省公安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等10多家单位,共同开展22个省级一类大赛。
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广泛开展,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不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水平,进一步激励了全省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树匠黔行 激励更多职工成长成才
8月2日,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金阳南路站——“筑城工匠”文化车站正式启用。全国劳模赵坤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寒、贵州省劳模张豪等劳模工匠的形象风采、简要事迹被制作成大型灯箱广告在站内展示,吸引着过往乘客的目光。
去年,在“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省级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贵阳市宣讲活动中,全国劳动模范、南方电网贵州兴义供电局输电一所高级作业员龙福刚讲述了自己从门外汉到荣获21项国家专利的专家,从军人到工人的历程。
每一位劳模工匠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象征,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培育“贵州工匠”“能工巧匠”,是为了在广大职工中树立工匠精神。
近年来,贵州建立“树匠黔行”选树机制,大力开展“工匠”“巧匠”遴选推荐命名工作,并在实践中形成同步推动、同步表彰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发现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培育、选树优秀的技能人才参评全省“贵州工匠”和“黔酒茶绣工匠”。
截至今年6月,贵州已推荐选树命名大国工匠1名,中国质量工匠2名,选树命名贵州工匠42名,“黔酒茶绣工匠”120名,全省各级工会培育选树各级各类工匠14195名。
扶匠黔行 发挥领军人才示范作用
“要抱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更好满足日新月异的智能制造需要。”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青松常用这句话告诫学生。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赵青松带领团队结合航空工业生产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重点抓好技术创新、技术改革建设、实训教学创新等工作。
团队指导学生获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省级竞赛中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9项。
赵青松团队的收获,离不开我省近年来积极推进创新和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创新创效创业和攻难关、解难题及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通过构建“扶匠黔行”品牌培育体系,发挥领军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省推动建成各层级劳模(工匠、技师)创新工作室1900余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个、贵州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512个。
我省还在全国工会系统首创设立“贵州省工匠(助优)基金”,每年注入资金500万元,助推产业工人、工匠职业发展、技能提升、创新项目、技能传承等扶优助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