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千年苗族银饰与95后的美丽“碰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两年前,我在网上看见一个很精致的银饰,一眼就被深深吸引。”近日,和记者谈起学习银饰技艺的初衷,李一丹笑着说道。

今年25岁的李一丹是贵阳人,2022年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原本满脑子现代设计理念的她,却在一次不经意的“相遇”后,彻底沉醉在千年苗族银饰的世界中。

“考虑一千次,不如亲身去做一次。”李一丹开始在网络搜索,寻找银饰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

浩瀚网络虽然资讯丰富,但有价值的信息却很难获悉。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从事艺术类工作的父母点拨了她:到黔东南去,那里有很多非遗教学点。

黔东南州是中国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最精湛的地方之一,他们将独有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等贯穿银饰制作中,用最古老的方法、最简单的工具打造出最精美的银饰,守着一份匠心,传承着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去年,李一丹的第一站选择了雷山县著名的银匠村——麻料村,师从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仕学。

“麻料村距离县城很远,交通不太方便,当时一起学习的小伙伴,都陆陆续续离开了。”李一丹说,最后只剩下她自己一个人在村里学习。虽然很孤单,但是她心无旁骛,认真学习,从潘仕学这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银饰制作生涯。

过了一段时间,已经初窥门道的李一丹又选择来到凯里市的学习点,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正云学习技艺。

“两位老师都是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李一丹告诉记者,这两位老师的指导都特别用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说话间,李一丹拿起一个银圈给记者展示银圈的制作过程——安静的小屋里,只听见敲打银器的哒、哒、哒声。“我现在做的是压錾。”她说,熔银凝固后,需要通过反复捶打使其紧实并形成所需的形状,形状出来后还需要拉丝、掐花、镶嵌、雕花、洗银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我们市面上常看到的美丽银饰。

“一方面,我会继续沉下心来钻研银饰技艺。另一方面,我也准备开一家自己的银饰工作室,不断融入新的创意,让传承千年的银饰从‘活’起来到‘潮’起来。”李一丹表示。

如今,有越来越多像李一丹这样的95后甚至00后,愿意加入到银饰制作之中,他们用全新的理念、跃动的创意传承着这项非遗技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苗族银饰的非遗技艺之美。

--> 2024-08-07 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1516.html 1 千年苗族银饰与95后的美丽“碰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