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亿万身家,为何回乡种红薯?

公司电商主播直播带货销售产品。 (受访公司供图)

张诚(左)收获红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邪 吴采丽 刘煜妤

今年上半年,公司酸辣红薯粉系列产品销售总额2.49亿元,同比增长100%。7月22日,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

这个业绩让村党支部书记、佳里佳公司老板张诚格外兴奋,也让全村的乡亲非常开心,因为大家都看到张诚回乡创业时“过去一样受穷,现在一起奔富”的承诺正快步实现——今年全村人均收入将超过3万元。

“薯娃”逆袭成富翁

“我到贵阳读中专那年,是乡邻们东家几角、西家1元凑份子交的学费书本费,还扛了一袋红薯当口粮,所以同学们都戏称我‘薯娃’。”时隔33年,张诚仍清晰记得初进省城贵阳求学时的窘境,这也让他早早萌生了带领乡亲走出困境的决心。

武陵山腹地的三道水乡,山高壑深,黑滩河、李山沟、龙洞三条小河汇聚于此,故名“三道水”。虽有3条河过境,但全乡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周寨村更是“土不成块、田不成丘”。

“只有红薯长得好。”张诚说,周寨村少水、稻谷少,红薯成了多数农家的主要口粮。年少时吃得太多,现在煮的、蒸的、烤的红薯,他都不吃了。

张诚知道,只有发奋读书才能走出山村、改变命运。1991年,张诚考上当时的贵州省城乡建设学校,成为该村走出的第一个中专生。

“光脚板”进城的张诚深知家庭的艰难,他一边求学一边打工,先后从事过餐饮、美发、建筑……正是在各个领域的摸爬滚打,让他练就了独到的市场嗅觉。

中专毕业后,张诚被分配到省城的建筑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的现场施工员,他不但熟练掌握各个施工环节的技术,还掌握了工程各环节的成本和物资供应。

随着金阳新区(现观山湖区)的开发,贵阳市迎来城建爆发时代。2009年,商业嗅觉灵敏的张诚抓住城建浪潮,率先在贵阳成立混凝土公司,用机制搅拌混凝土替代人工搅拌砂浆。

由于公司成立早,加之张诚勤奋善学、诚信实干,短短几年间,他便成为贵阳商品砼行业的领军人物,积累了上亿身家,还带动家乡一批人入行成了千万富翁。

而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张诚也没有留恋商品砼战场,而是为人生下半场作出了新决定。

“我要回家种红薯”

“2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山还是那座山,业还是那片业。”2016年夏天,张诚发现村里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种地的人变老了;留守未成年人的生活、上学不同程度出现一些问题……农家产量最多的还是红薯,却只能用来喂猪,卖不出几个钱。

饮水思源的张诚,先后向村里的老人发放慰问金120余万元,设立“张诚奖学金”,出资80万元资助当地学生。

“个人资助非长远之计,只有长久的产业才能带富一方。”张诚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把家乡的“土疙瘩”变成“金元宝”。

他的想法与当地干部不谋而合。2016年,国家下拨100万元扶持周寨村建厂加工红薯粉,可是村里优质的红薯粉却找不到销路。到2018年底,村集体还欠账68万元。

“咱们的绿色健康食品,只要找得到销路才是有‘钱’途的。”时任三道水乡党委书记罗福乾多次动员张诚领办红薯产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张诚嘴上没答应,却用一年多时间,先后多次到河南、广东、江苏、重庆等地详细考察红薯种植、加工、市场需求等各个环节。

“我要回家种红薯。”2018年,张诚正式答复罗福乾,并收购村红薯加工厂,还清集体欠债,新建加工厂房,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淀粉、红薯粉生产设备,成立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陈薯”品牌,当年就投入4500多万元。

“我们的产业往往是背篼背嫌多了,货车拉又嫌少了。”张诚说,公司以每公斤1.1元至1.3元的价格敞开大门收购红薯,可当年连2000吨也未收足。

没有原材料作基础,一切规划都是空中楼阁。张诚买来脱毒红薯种,建成标准化红薯育苗基地,教村民起垄、稀植。他说:“本地红薯种产量低、淀粉含量低,不适宜搞加工。”

此外,公司还在省市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帮助下,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培育“陈薯1号”红薯种,亩产量超4500公斤,出淀粉率超20%。

“除干打净后,每亩纯利润超过3000元。”周寨村村委会主任王勇说,亩产显著提高后,有的村民还到邻近的余庆等县流转上千亩土地,专门为公司种红薯。

周寨村62岁的村民王永海,今年到石阡县种高淀粉、高产量“双高”红薯500亩,纯收入有望达150万元。他说:“张诚带领我们真正实现了‘土疙瘩’变‘金元宝’的梦想。”

“土疙瘩”变“网红粉”

“‘土疙瘩’要变‘金元宝’,必须要有下游的加工和销售拉动。”张诚一开始就排除卖淀粉和家用红薯粉的建议,决心生产年轻人最爱的方便酸辣粉。

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生产设备设施16套,年加工鲜薯15万吨,生产淀粉2.5万吨、粉丝1.2万吨,生产包装1亿桶方便酸辣粉,成为目前贵州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红薯粉加工企业。

进淀粉、搅拌、定型、蒸箱熟化、挂杆……公司红薯粉生产车间,3条自动化无菌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可生产40万桶非油炸方便酸辣粉,还有各类消费者喜爱的红薯粉条、粉丝、粉皮、粉饼。

“产品要跟得上年轻人的需求。”张诚说,公司把产品研发部设在深圳,主要根据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确保产品口味、配方、包装即时对标国内食品巨头,捕捉行业前沿动向。目前,公司已开发30多款即食酸辣粉,均受消费者欢迎。7月2日,公司单日销售额首次突破20万单、600万元。

“除了产品好,必须健全网络销售格局。”年近半百的张诚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一边自学,一边手把手培养公司的电商团队。

目前,公司40余人的电商直播团队已入驻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等10多个电商零售平台。同时,公司还与全国5万余名微商、网络达人合作拓展销售,有的甚至把酸辣粉卖到了欧洲、中东等地,让深山红薯粉成为“网红粉”。

路子走对了,公司的销售业绩逐年翻番:2020年700万元,2021年2000万元,2022年1.2亿元,2023年3.4亿元。

“薯光”照亮亿元村

“张诚擦亮了红薯,‘薯光’又照亮了周寨。”村民张德香已在公司打包车间上班6年,包吃包住,每月工资4000多元,还享受五险一金。

6年来,张诚回乡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由公司提供种苗,农户负责种植,公司再统一收购,发动乡亲大力种植“双高”红薯,并吸纳乡亲就近上班,让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佳里佳公司为当地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全新机遇和路径。25岁的公司销售主播陈田婷,一场直播的销售额达20万元。她说:“我原来只想进厂当个工人,张总却手把手把我培养成了收入高、又时髦的主播。”在这座小山村的工厂里,像她一样,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就超50人。

张诚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铜仁市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张诚被选为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后,又操心起村集体经济发展,建成村红薯育苗基地,把公司的红薯渣无偿交给村集体烤酒、养牛,先后建成村饲料加工厂、腊肠加工厂等强村富民工坊,带动上百人返乡创业、近600人就业增收。

2023年,周寨村集体收入超150万元,集体资产超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6万元,入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

小红薯的故事还在继续:新薯种即将量产,县城的新厂房即将投产,销售额节节攀升,今年有望超7亿元,周寨村的“薯光”正照亮更多人的奔富路。

--> 2024-08-0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1491.html 1 亿万身家,为何回乡种红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