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超木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到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之音正在今日的贵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公司实行的岗位分红制以净利润增长率、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新增数量、核心人员保留率为岗位分红业绩考核指标,以实际指标完成情况刚性兑现岗位分红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核心人才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助推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这是贵州瓮福蓝天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胜波近日在第七期贵州“科技政策讲堂”宣讲上的讲话,瓮福蓝天作为我省国企“企业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在岗位分红机制的牵引下,2023年产量创历史新高。
瓮福蓝天并不是我省关于科研政策的首次探索,早在2019年就被列为贵州省“试点示范技术股与现金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重大改革试点单位的遵义农科院,得益于“现金股+技术股”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累计推广遵辣9号、骄阳6号、朝天椒6号等辣椒新品种80余万亩,产生社会效益超40亿元,为椒农增收超6亿元。
无独有偶,“创新激励政策落地示范”高校贵州医科大学以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19年的37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2亿元,连续多年位居我省高校前列。
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我省通过“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探索、激励创新政策落地改革试点、推广“科研人员当技术经纪人”、研究起草科研减负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不断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切实解决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同时,建成启用贵州技术交易市场,为全省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贵州技术交易市场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已入驻38家科技服务机构、汇聚4553项科技成果、促成省内7家科技成果供给方与13家企业成功签约。
在解决了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后,我省聚焦产业创新源头大展拳脚,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自身科技创新头部力量的培育;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推进9项“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开展“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65.39万亩,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增加值、基础材料增加值等指标分别增长5.4%、10.9%和26.6%,全省智算芯片达11.05万张,大数据领域规上服务业营收达243.2亿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先进成果和技术的去处,释放和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内生积极性、能动性,根本要靠改革。我省先后出台科技创新券、千企面对面、规上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等系列政策,以研发投入总量大、增长快和无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为重点,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搭建技术创新对话机制等,不断提升全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2024年科技计划项目已支持规上工业企业211户、资助经费2.6亿元。
除了内育,当然还有外引。敢为人先的贵州,通过发布“揭榜挂帅”“赛马制”到今天的“科技入黔”广聚天下豪杰共赴黔地实现科研志向,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招贤师、引良才,不断拓宽科技项目、团队、专家、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产业与科技“两张皮”调研,凝练动态技术合作需求清单,邀请到140余名院士专家走进贵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论坛开展现场调研、技术指导、交流座谈和学术演讲等活动,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120余人,在黔共建各具特色、机制灵活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7个。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今天的贵州始终保持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汇聚,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