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提出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践行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拓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与民生紧密相连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建设美丽中国,要适应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美丽中国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发扬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原则、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践进路等作出了全面谋划,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明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宗旨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强调“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这些重要论述,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的高尚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系统观念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丰富和发展,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系统观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制度建设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核。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壮美新篇章。
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加强监督管理,有效遏制苗头性问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经济结构,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循环经济。
要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和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监管制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效恢复自然生态承载能力。
要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和科技支撑,以系统观念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实施最为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同时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作者为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召集人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