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富学乐美”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邓钺洁 梁圣

盛夏的罗甸,风光绮丽。走出县城23公里,便可到达大小井景区,这里奇洞丛生,山间的河水犹如一条绸缎缓缓飘落,在苍翠的树木间蜿蜒曲折,美不胜收。

依托大小井景区的旅游资源,沫阳镇大井村和小井村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今年“五一”期间,景区迎来10万余游客,增加旅游收入36.3万元。旅游增收带动各种产业绽放活力,上半年仅大井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便突破200万元,民富村强绘制出一幅生态与烟火交融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大井村、小井村正是千千万万贵州乡村发展的缩影。进入乡村振兴期间后,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全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构建全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新画卷,全省乡村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加速跑”,人们的收入持续提高;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基层党建不断夯实,农村风貌日新月异,村美、人和、共富的“富学乐美”的交响持续奏响。

党建引领促发展。我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证。凤冈推行“党建引领、干部主导、群众主体”为原则的“党群直议”制,采取“党支部+议事会”共商共议共决形式,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干、大家管。贞丰县者相镇这艾村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机制,党员服务下网格,带动网格员、引领联户长,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民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富在农家,我省聚焦就业和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稳定外出务工规模,让600万群众在外稳岗就业;另一方面,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有奔头。茶,是我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一条由茶产业铺就的“丝绸之路”,造就了一个个茶叶强县重镇,承发展托致富。2023年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908.12亿元,辐射带动322.4万人就业,其中农民275.07万人,涉茶农民年人均收入达15337.63元。与此同时,辣椒、刺梨、蔬菜、中药材、肉牛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迸发活力,激活沃野田畴风生水起,助农增收成效凸显。

学在农家,我省着力让农民群众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全省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累计选派14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支教,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实施“四乡人才”创业行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培育乡村产业“头雁”、高素质农民等30余万人。去年组织1.8万农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揭榜挂帅”,深入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酒话桑麻,问道在农家。

乐在农家,我省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全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反天价彩礼、反铺张浪费、反厚葬薄养,涌现出“合约食堂”“寨管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80%的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获评国家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村100个。在铜仁市碧江区云场坪镇路腊村,人们在保留传统古宅的基础上,提升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抓产业、强治理;在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人们用自治、法治、德治,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善治之路。贵州乡村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好,“村超”“村BA”就是农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美在农家,我省依托真山真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得村庄宜居、田园整洁、环境优美。全省因地制宜推广“黔北民居”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白粉墙、三合院等特色风貌,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改造为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涌现出化屋村、花茂村等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以来,全省以“两改两治理”(“两改”即改厕、改圈,“两治理”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为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理提升,目前已有17619个项目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

如今的贵州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一幅幅山水村居的画卷逐步展开,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一张张群众幸福的笑脸,是期盼,是希望,更是乡村全面振兴中最珍贵的答案。

--> 2024-07-3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0971.html 1 “富学乐美”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