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余庆生态立体种养走出增收路

鸭稻共生 一田双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7月盛夏,位于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村的石印有机稻基地里,阵阵微风吹过,稻田掀起青绿色的波浪。不远处,一位头戴草帽的村民正赶着一群麻鸭在田坎边行走。

这群健壮的麻鸭是特殊的稻田“健康管家”。只见麻鸭们欢乐地蹿入稻田中,在水里觅食、捕捉飞虫,还荤素搭配取食浮萍、水草,阵阵“嘎嘎声”在绿色稻浪里回荡。

“别看这个麻鸭体格不大,但因为肉质肥美,每天都要接到几十个咨询订购的电话呢!”贵州印之谷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刚说,在稻谷丰收前,会有1000多羽麻鸭上市。

“麻鸭的适当活动,抑制了杂草和卷叶虫等害虫生长,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余庆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监测中心主任蔡吉松介绍,余庆本地麻鸭的出栏时间约为4个月,从插秧返青到抽穗前,排放粪便在田里,可完成优质肥料的就地转化,对水稻高产稳产发挥了有效作用。

“因为种植有机稻标准高,以前每个季度我们都要人工除草3次,人工除草成本高昂。”陈刚说,现在有了鸭子帮着除草,减少了人工除草次数,平均每亩田一个季度可节约劳务费超200元。

余庆剔骨鸭,其味咸香麻辣,餐饮门店遍布贵州各地,市场对鸭肉需求量大。目前,除传统的养鸭模式外,余庆已有8个稻米种植基地发展起“稻+鸭”模式,饲养稻鸭5万多羽,成为餐饮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大自然“万物共生”,不只是“稻+鸭”模式,余庆县作为我省水稻种植大县,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稻+N”绿色高效产业,通过“稻+鱼、稻+鸭”共生,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养殖种植和绿色循环发展的完整生物链。

在白泥镇大龙村,今年有800亩稻田采取“稻+鱼”发展模式,一个多月前县农业农村局给村民免费投放鲤鱼苗。

“为了便于鱼苗喂食和遮阴,我们为每亩稻田设计了平均15平方米的鱼凼,鱼苗游动过程中,可为稻田松土,还食用杂草、其他水生害虫等,每亩稻田可产100斤稻鱼,帮助群众实现一田双丰收。”余庆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站畜牧师陆敬波说。

今年,余庆县以贵州省稻渔综合种养单产提升项目实施为契机,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单产提升面积4300亩,覆盖全县7个乡镇(街道)。在稻谷增产的同时,预计亩产养殖产品50公斤以上,每亩稻田增收1500元,实现稻田效益倍增。

--> 2024-07-29 余庆生态立体种养走出增收路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0825.html 1 鸭稻共生 一田双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