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欢
正安县,一座以吉他产业闻名的小城,正上演着一场由科技引领的产业升级盛宴。
在正安,吉他从激光开料、裁边、打磨到调音,要经过一百多道细致繁琐的制作工序。每天,都有4000多名制琴工人忙碌在生产一线。
娜塔莎,作为正安吉他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其创新精神尤为突出。从碳纤维吉他的研发,到全竹智能静音吉他的问世,娜塔莎凭借多项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广泛赞誉。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获得31项专利,成功打入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国际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20%,有望在未来3年内进一步扩大至50%以上。
走进位于贵州正安经开区的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而有序的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味,厂房内光线明亮,一排排整齐的工作台沿着空间延展。装配区的工人们正专注地将琴弦、旋钮等部件组装在一起,确保每一把吉他的结构稳固,音色纯正。
该公司创始人赵建峰表示,他曾经只给别的品牌做代加工。因为在很多次的吉他展览会中,看到国内吉他品牌屈指可数,让其感触颇深,立志做中国的吉他品牌。
决定做自己的品牌以后,赵建峰始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木材。“如果原材料因为生态环境等因素被抬高物价或者限制出口,那自己所生产的吉他也一定会受到波及,进而失去定价权和市场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讲,这几乎等于被别人捏住了命脉。”赵建峰说。
赵建峰带领团队进行多次实验后,最终选择用竹子作为吉他的原材料,且攻克了竹子脱糖、碳化等技术。对比传统的雪松、红木等材料,竹子具有再生资源强、成本低等优势,可长期有效地摆脱传统吉他制造高度依赖雪松、红木、桃花心木等进口木材的局面。
但要打开市场,还需进一步贴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为此,赵建峰带领团队对全竹吉他进行了升级打造,加入智能音效处理系统,开发手机端APP,智能系统内置前级、后级、声卡,以及无线网络级的音频输入和输出接口,让APP可调节各种颜色及音效。同时,还融入了鼓机、录音等功能,可以说仅凭一把琴就可以演奏出一个乐队的效果。
从2022年发布首支全竹吉他到现在,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全竹吉他经过多次迭代升级,获得了世界各地众多音乐人的好评,在用户口碑及产品销量方面成绩斐然。
在贵州正安经开区的另一边——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其负责人郑传玖分享的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数据明确表明了智能化设备引入后,公司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在智能化设备应用之前,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吉他生产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尤其是喷漆、木工等关键环节,高度依赖熟练工人的技能与经验。然而,这种模式下,生产效率较低,且产品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平均每天只能生产约300把吉他,且不良率高达5%。
为有效地提高生产量,减少不良率。自2020年起,该公司开始逐步引入智能化设备,包括先进的数控机床、CNC加工中心,以及智能机械臂等,实现了生产线的数字化转型。郑传玖表示,智能化改造后的车间,仅需10名技术工人即可完成原本需要20人左右的日常运作,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该公司日产量已稳定在600把吉他左右。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让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不良率从原来的5%锐减至不到1%,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此外,由于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操作实现无缝对接,生产链的整体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了近20%,客户满意度显著提高。
“智能化设备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优化了工作环境,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员工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意设计和品质控制,进一步推动了公司的创新与发展。”郑传玖说。
自2013年起,正安县积极布局吉他产业,至今已累计入驻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132家,拥有专利168项、自主品牌77个,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集生产、研发、物流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全世界每7把吉他中,就有一把来自正安。
为了让正安吉他弹得更响、走得更远,正安县还借船出海,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与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山海协作做强吉他产业。2021年至今,两地实施协作项目50个,累计投入协作资金2.74亿元,其中与正安吉他产业有关的项目12个,投入资金1.8084亿元,占协作总资金的66%。
正在建设中的横琴·正安国际吉他文化产业示范园,集吉他生产、吉他旅游、吉他文化等为一体,能够解决就业近1000人。目前,该工程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装修,预计月底将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有力促进正安吉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近稳定就业和地方税收增长。
正安县,这座曾默默无闻的小城,如今已蝶变为“中国吉他之乡”。科技的赋能,不仅让正安吉他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更为其在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地位,奏响了一曲由科技创新引领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