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文军”助力 二十九载初心不变

普安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花月村村貌。 林潇 摄

波汆村“贵州日报普安茶园”马桑林基地。 林潇 摄

张米桃正在采摘茶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睿 摄

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在细汆村援建的水淹滩群众广场。 林潇 摄

屯上村半腻山路段修复前后对比。 (采访对象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周睿 杨韬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袁晓

在黔西南的群山之中,一抹绿意盎然的画卷徐徐展开,那是普安县新店镇波氽村的马桑林茶园,亦是贵州日报报刊社倾力帮扶下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自1995年定点帮扶普安县以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倾情倾力做好帮扶工作,共派出了50余名干部常驻普安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2017年10月,原贵州日报社(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实施“文军扶贫”,与普安县签订了《“文军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决定从当年10月起,为普安提供价值不少于2000万元的新闻宣传资源。

为进一步做好定点长效帮扶工作,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决定从2020年起,在普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打造“文军扶贫”升级版。

4年时光时间悄然流逝,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派驻普安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再结累累硕果:

从“贵州日报普安茶园”马桑林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到助力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到激发乡村自我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每一步,都见证着“文军”为这片土地作出的不懈努力。

29载初心不变,“文军”助力普安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美丽茶山 村民增收的致富山

7月18日早晨,村民刘克甫踏上前往“贵州日报普安茶园”马桑林基地的小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他的脸上,映射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刘克甫说,三年前,从外省返乡,正愁没有务工机会的他,碰上了贵州日报报刊社大力助推普安茶产业发展的契机。凭借数年的种茶经验,刘克甫成功应聘上贵州日报报刊社普安茶园基地务工队队长,亲历茶园从农户散种到实现规模化管理的过程。望着满目苍翠的茶园,他的心中充满感激。

在茶园另一侧,村民张米桃正熟练地采摘着嫩绿的茶叶,手指轻盈且快速。“我来这里两年了,采茶旺季每天能摘10多斤茶叶,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两三百元。在这片茶园基地工作,能学到不少种茶技术,工资也有保障。”张米桃手上采着茶,脸上的笑容自然舒展。如今,她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采茶达人。可观的收入,也为这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信心。

自2021年起,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一轮对普安县的定点帮扶行动,着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

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在新店镇的波汆村马桑林基地和花月村韭菜坪基地打造“贵州日报普安茶园”。马桑林基地是普安县迄今为止由帮扶单位打造的最大集体茶园。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驻村干部的心血,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新店镇党委书记康兴敬说,帮扶之初,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要领导多次来此实地调研,并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等因素反复考量,最终确定大力发展以茶为主的产业。

2021年5月,马桑林基地开始建设,同年12月基本建成,之后又对基地进行提质扩容、绿色升级。目前总投资超过120万元,主要种植黔湄601大叶茶、福鼎大白茶和四球茶,建成生态茶园、美丽茶园520余亩。

在2023年的首采季节,该基地收获了970斤茶青,生产出245斤干茶,创收近9万元。2024年,产春茶茶青5085.6斤、生产干茶1154.1斤,产值预计60万元。

这片茶园,见证着驻村工作队的辛勤耕耘,更是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与地方政府及村委,共同搭建起的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数百名当地村民在这片茶园基地忙碌着,除草、施肥、采摘嫩芽,每一份辛劳都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帮扶脚步并未停歇。在花月村,驻村第一书记汤梦正带领村民管护韭菜坪基地。

今年2月,汤梦开始着手解决难题:2022年帮扶队启动建设的韭菜坪茶园基地中杂草多、管护难,去年遭遇极端干旱天气茶苗成活率不高。

驻村工作队与专家商定,确定了去除杂草、施肥及补植茶苗的管护策略并正式实施,极大改善了茶园质量,提升了茶叶品质。

“我们计划在明年2月试采。”汤梦信心满满地说:“只要天气允许,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好收成。”

今年2月,陈玉祥担任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派驻普安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波汆村驻村第一书记。行走于马桑林、韭菜坪的茶山上,他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这片美丽茶山、生态茶园,如何才能转化为助推村民、村集体增收的金山银山?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然而,因为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缺乏,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尤其艰难,导致部分乡村出现产业空心化。在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的用心用力帮扶下,“贵州日报普安茶园”不但建成,而且还将茶叶卖到了贵阳、上海、北京、西安等市场。

产业帮扶之所以成功,陈玉祥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多年来调动资源持续投入、接续奋斗,体现“文军”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选准并聚焦茶产业这个突破口,与普安县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同频共振;成功运用了“三出两归两增收”的帮扶模式,就是集体出地、单位出资、部分村民务工出力,茶园产权和收入归集体,实现村集体、村民增收。

“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希望。”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真蹲实驻、真抓实干,康兴敬给予高度评价:“我们也会利用好这些资源,为百姓多做实事、谋好发展。”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幕下的最后一抹余晖,马桑林、韭菜坪的茶故事,谱写出了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与普安县的乡村振兴合奏曲。

完善设施 人居环境改善提升

在新店镇细氽村,有一方荷花池如明镜般镶嵌于绿野之上,它不仅映照着蓝天白云,更映衬着村民们幸福的笑脸。

从高空俯瞰,荷花池宛如大地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季夏时节,朵朵荷花点缀其间,更添几分雅致。池塘中央,一座灰瓦木质的群众议事亭静静矗立,宛如画卷中的点睛之笔。匾额上,“贵州日报援建”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昔日,村民们总是在村长家中挤作一团商讨大事小事;如今,他们有了一个集会议事与休闲纳凉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这片曾经被人遗忘的水塘,在经过贵州日报报刊社领导实地调研后,被改造成一个充满生机的荷花池,并在旁边修建群众议事亭。为此,报刊社不仅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还派遣技术人员协助项目顺利实施。

“我们和村民们围坐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确保既能满足实用需求,又不失美感。”贵州日报报刊社选派细氽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林潇回忆说。

在建设过程中,报刊社出资,村民们则投劳出力,积极参与,几乎每户都参与到了道路铺设、淤泥清理、荷花种植等工作中。“有的村民甚至自愿捐赠了土地,用于建设停车场。”这不仅解决了村民停车的需求,也为荷花池增添了一份实用价值。

随着荷花池的建成,村民们还自发把家中的花木移植到这里,为荷花池更增添了一份生机。

“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路灯安装,这样晚上大家也可以到这里休闲。”林潇说。

荷花池和议事亭,不仅是驻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时间长河里,乡村振兴具象化的体现。

与此同时,在地瓜镇屯上村,贵州日报报刊社派驻此地的驻村第一书记杜高富,正面对着另一项挑战。

“半坡腻山路塌陷,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安全。这条路是连接外界的纽带,也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接到村民反映后,杜高富立即行动,多次实地考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也积极向贵州日报报刊社争取修复资金。

期间,杜高富还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共同修复道路。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响应,有的出力,有的出智,大家齐心协力,在短短数月内,将道路彻底修复。

通车那天,村民们自发聚集,掌声雷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年来,贵州日报报刊社的帮扶对于普安的基础条件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波氽村的荷花池和议事亭,还是屯上村的半坡腻山路,每一处改变都承载着村民们的期盼和梦想。

正如波氽村党支部书记李成相所说:“报刊社的帮扶,就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带来了资金和资源,更带来了发展的理念和希望。”

如今,新店镇、地瓜镇的面貌焕然一新,设施完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夏山如碧,骄阳似火。7月19日,暑气伴凉风,屯上村村民罗少金正争分夺秒修建自己的新房。看着已初见雏形的3层青砖小楼,罗少金感慨万千,“要不是杜书记,我家这新房可修不起来!”

他口中的“杜书记”,正是2023年5月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派驻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第一书记杜高富。

初到屯上,杜高富通过走访了解到,屯上村在地瓜镇属于人口大村,耕地、林地少,因历史遗留问题,土地使用权相关矛盾纠纷较为突出。

其中,磨寨河组罗少金和屯上组何广禹2022年2月以来就因一处土地使用多次产生纠纷,在多部门多次协调下仍无果,杜高富到任后关注到了这一情况,杜高富当即下定决心平息这两家人的纠纷。

“杜书记来我家调解的时候,我以为他是对方请来的说客,将他赶了出去。”罗少金回忆,没想到过了几个小时,杜书记又登门拜访。“后来我才知道,杜书记来我家后,又去何广禹家沟通,来回往返我们两家之间,就为了帮助我们解开矛盾。”

周末两天时间,在杜高富的调解下,两家终于愿意各退让一步。难题得到化解,罗少金家的新房终于修起来了。

这是他到任后第二次将陈年难题化解成功。

为什么一个来自外乡的第一书记可以取得当地村民的信任?杜高富有一套自己的解难“锦囊”。

“处理老百姓之间的矛盾时,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客观、公平、真诚。即使知道有困难,也不能轻易退缩。”杜高富说,“做干部最忌讳的就是‘高高在上’!只有真正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可,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不怕矛盾发生,只怕调解无人。

杜高富回忆,去年到村后,把帮助建强村级“两委”班子当成了当时最紧要的工作之一。

几经周折,平均年龄29岁的村“两委”班子配齐。通过支部领、党员带,打通了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正是将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每个村民放在心上。杜高富驻村一年来,加强各类安全的宣传和隐患排查,先后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复明”200余盏“失明路灯”,组织修复3条塌陷空壳路和1条塌陷路。

同时,为了治理乡村“陋习病”,杜高富携手村“两委”,召开群众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定起新的村规民约。

“新的村规民约主要聚焦婚丧嫁娶旧俗、人居环境、人情攀比等重点问题,现在村子里不必要的酒席浪费少了,我们更愿意参与维护村居环境!”村民蒋若荣说。

如今的屯上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民众更加文明和谐。但在杜高富看来,屯上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仍需继续团结村民,砥砺前行。

“屯上村有23个组,5000余人,是人口大村。除了维护现有成果,我们还将继续挖掘当地特色产业,让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杜高富说。

--> 2024-07-26 “文军”助力 二十九载初心不变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0699.html 1 普安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