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史前生命演化看贵州现代地貌的形成

贵州始杯海绵动物化石。

邓氏贵州鱼龙化石。

梁氏关岭鱼龙化石。

图、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有一个造型奇特的模型——这是6亿年前的“海绵宝宝”贵州始杯海绵化石放大后的样子。而真实的贵州始杯海绵化石只有米粒大小,由3根管状物缠绕组成,外观像是一枚心脏。

海绵动物是所有动物门类中结构形态复杂程度最低的动物,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最接近动物原始祖先的类群。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的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

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的陈列室里,有一枚长着八根触手、呈螺旋放射状的化石。它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八臂仙母虫,因外形酷似仙女星系而得名。

八臂仙母虫发现于贵州江口庙河(瓮会)生物群,来自距今约5.8亿年至5.5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和海绵这类底栖动物相比,仙母虫已经属于浮游动物,拥有更复杂和高级的生物形态。通俗来讲,它是一只极为原始的“虫”。

陈列室的另一头,一枚距今约5.4亿年至4.8亿年寒武纪时期的林乔利虫化石,则是小龙虾的祖先。

小龙虾的虾线为什么是在背部而不是腹部?据了解,现代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在腹部,消化系统在背部,与人类相反。而研究发现,在几亿年前小龙虾的祖先就已经是今天这样的内部形态了。

时间来到2.2亿年至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生物形态变得更高级,海生爬行类动物逐渐成为这片海洋的主宰。

步入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你会看到数量不菲的海百合化石,它们摇曳多姿,形态各异。在地层中沉睡上亿年之后,它们一经露面便以其如百合花般的曼妙身姿,把观赏者带进时空隧道,展开跨越数亿年的历史对话。

同时,几处原址保存的鱼龙化石,则将它们临终前的生命形态,原封不动地镶嵌在因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坚硬岩层上:庞大的身躯,扭曲的肢体和痛苦的挣扎,瞬间即被伟大的自然神力所捕获、定格,凝固成永恒的生命形态,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穿越两亿多年的时光,又形神毕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用生命完成的永恒瞬间,向我们传递出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在贵州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海生到陆生的完整过程。同时,它也揭示了早三叠世以来贵州高原地质地貌的巨大变迁。

从这些古生物化石的身上,我们可以穿越时光,回看数亿年前。而今遍是崇山峻岭的贵州高原,在20亿年前,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一样,还是一片汪洋,即古地中海。现今贵州各地所发现的古海洋生物化石,如晚震旦世的瓮安生物群、中寒武世早期的凯里生物群、下寒武世的遵义牛蹄塘生物群等等,就是由此而来。

按地质学家的说法,今贵州境内的地质变迁,自元古代的武陵旋回至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旋回,共经历了21次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褶皱运动和升降运动,而以升降运动为主。其中,对贵州现今的地质地貌形成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晚期(距今约2-3亿年)的升降运动,此次运动使贵州西北面最终抬升出海(此前的升降运动曾使之几沉几浮),隆起为陆,海水开始部分退出贵州。此后,在晚三叠世(距今约2亿年)的又一次升降运动,使贵州完全隆起为陆地,海水自北而南全部退出贵州,完成了从海相沉积到陆相沉积的过渡。

专家推断,现今关岭地区晚三叠世古生物化石群的形成,就是因为此次运动造成了一个封闭的海域,此后,随着被阻隔在这一狭小区域内的各种海洋生物的繁衍,其种群日益密集化,最后不仅导致了整个食物链的断裂,终因缺氧而集体死亡。

贵州现代地貌的形成,主要源于后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大约6500万年前(古新世早期),漂移中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冲撞和挤压,由此揭开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序幕。在大地剧烈的撞击下,在天摇地动、山呼海啸的创世巨变中,而今的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迅速抬升隆起,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现代地貌基本形成。如《贵州省志・地理志》所言:“贵州现代的地貌,主要是燕山运动以后形成的。地貌发育分为三个时期:大娄山期是贵州地貌长期剥蚀夷平的时期;山盆期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后又一剥蚀夷平期,贵州现存的高原面主要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乌江期则是河流深切的峡谷及阶地形成期。”

--> 2024-07-2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0663.html 1 从史前生命演化看贵州现代地貌的形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