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研”途课堂增见识

——绥阳整合文旅资源培育研学品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国欢

体验农事劳动,汲取农耕精神;研习非遗技艺,秉承匠心智慧;勇闯极限边缘,激发自我潜能……暑假已至,全国多所高校大学生相继在绥阳县开启了别样的暑期生活,通过“看得见、听得着、摸得着、能体验”的教育研学项目,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7月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走进绥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片土地上,森林、湖泊、溶洞、峡谷、瀑布、奇石如同一曲交响乐,激荡着他们的艺术灵感,用脚步丈量山水,用画笔描绘美景。

“绥阳空心面”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其独特的和面、揉面、上杆、抻面、拉面等制作工艺,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走进制面工坊,在师傅的指导下,体验制作过程。

近年来,绥阳县积极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城市建设步伐,打造研学品牌,搭建全国高校大学生与绥阳县的实践桥梁,引导大学生走进绥阳、感知绥阳、宣介绥阳、扎根绥阳。今年7月至8月,一场以“青春遇见贵州·走进诗画绥阳”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正在开展,除了迎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还有来自遵义师范学院、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学生。

7月11日至15日,遵义师范学院25名学生来到绥阳,开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郑场镇省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里,学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文化。他们以劳动为师,以实践为鉴,洒下汗水收获成长。

遵义师范学院学生黄永彬,体验了挥锄除草、亲手采摘蔬菜的田园劳作后,感慨地说:“眼睛看和亲身体验完全不同,唯有勤劳付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丰盈与甘甜。”

实践调研的脚步在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也能看到。

“同学们,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农旅融合之路,你们认为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吸引更多游客呢?”

“我觉得应该从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着手提升。”

“我建议开发露营基地……”

7月10日,贵州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30余名师生走进黄鱼村,聆听发展故事,感受基层变迁,在田间地头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思政课”。

在了解了黄鱼村的发展故事后,学生张国涛心潮澎湃,“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参与乡村发展的很多方面。我愿在毕业之后投身基层,贡献我的青春力量。”

在调研之余,学生们探秘双河谷、挑战飞拉达、坐上皮划艇……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锻炼了他们的勇气,也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

“游”是形式,“学”为实质。“与过去侧重于‘游’相比,我们在‘研’与‘学’上进行了更多探索,通过整合文旅资源,开发精品课程,科学规划路线,提升研学体验、服务品质、执行标准,让同学们能从中有所游、有所学、有所悟。”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绥阳县按照“五育并举”要求深入推进研学教育,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目的地、全国大学生文艺创作实践基地、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持续推动文、旅、教、研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近三年来,该县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累计接待参加研学和社会实践的学生40余万人次,携手共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为绥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立足全域教育研学视角,目前该县打造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2个、研学课程71个、精品线路5条,覆盖9个A级景区和宽阔水自然保护区。

预计至8月下旬,绥阳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几十所高校学子。这些青年学生将集中在绥阳开展社会实践和教育研学,围绕“洞林秘境·翡翠山水·诗画绥阳”,深入了解该县在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自然、产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

--> 2024-07-25 ——绥阳整合文旅资源培育研学品牌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0598.html 1 “研”途课堂增见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