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聪 郭旭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让赤水河流域实现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构筑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立法和区域协商等手段,建立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治理的协同保护机制。赤水河流域在长期的生态保护实践中,创新性地总结形成了跨省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通过河长制等制度创新,明确了各级责任,推动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治理。贵州在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研究起草了《云贵川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案》,倡导三省共同治理赤水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于2018年2月签署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这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中首个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体系的流域。三省在2023年1月继续签订了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这一创新机制。该机制的持续实施,有力促进了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不仅提升了流域内企业的环保水平,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进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深入推进。近年来,贵州在以仁怀为代表的白酒产区,积极推进产业治理,成功清理退出白酒生产企业(作坊)632家,7804口窖池得以妥善处理,949家企业完成了“四改一建设”工程,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在赤水河流域积极倡导包括白酒在内的传统产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引进节水、节能、减排等技术改造生产设备,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建设了废水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实现了“减、再、利”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广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了资源浪费。为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生产流程,赤水河流域采用了生物降解和吸附等环保工艺处理生产废弃物,减少有害化学品的使用,提高了产品的环保性。最近,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成功入选。
随着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生物修复等技术的应用,绿色发展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赤水河(遵义段)干流6个监测断面,连续5年水质均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100%。通过区域系统修复治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既保住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又打造人富民安的社会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双盈利”。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