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乌蒙沃野孕希望 广袤乡村绽新颜

——毕节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

黔西市化屋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摄

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工作人员给组培苗浇水。 通讯员 陈曦 摄

威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培训。 通讯员 毛宁 摄

纳雍县鬃岭镇小屯村,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庭院里学习。 通讯员 李践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黔西北的村村寨寨活力奔涌。

连片农业园区,生产有条不紊;广袤田野上,各类人才建功立业;和美乡村里,游人来往如织……新征程上,乌蒙大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的战略定位。毕节市抢抓政策机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弱、农村空壳化、农民收入低等问题,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特色产业竞相争艳

“大方天麻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2000多年历史。”今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贵牛黔茶融湾推介活动上,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雅丽为全球采购商、餐饮行业从业者介绍大方天麻产业。

中国天麻佳品出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大方县是我国野生天麻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天麻之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

挑选、称重、装袋……7月13日,走进位于大方县的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单品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包装天麻礼盒。

“生意还不错,我们基本每个月都会出货。”该公司副总经理田弢说,“天麻系列产品深受广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消费者喜爱,今年1月至5月,公司已完成销售额近3000万元。”

目前,大方县正加快构建现代化天麻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围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核心环节,着力打造以大方为核心的天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群,全力推动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3年,毕节市种植天麻20余万亩、产量5万吨,种植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占全国20%左右。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围绕包括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的八大特色产业,毕节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毕节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核桃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安格斯牛养殖规模西南第一;威宁自治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织金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金沙县连续5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大方县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天麻交易中心……

如今,在黔西北大地的山川田野间,八大特色产业各美其美,一茬接着一茬长,一季接着一季种,稳定订单带动土地四季生金,有力撑起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

新农人逐梦田野

7月14日,黔西市富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苏林趁着农闲,给农机具进行全面“体检”,为夏播秋收做准备。“刚把植保机、收割机等机械检修好,主要检修收割机底盘、割台、轴承等易损件。”

2019年,在外当修车师傅的杜苏林,看中家乡发展潜力,决定回乡投身农业发展,并成立农机合作社。

自回到家乡的那一刻起,懂市场、懂经营、会管理,自喻为“新农人”的杜苏林,不仅经常参加黔西市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机技能培训,并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想在智慧化生产服务上动脑筋,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蹚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之路。”

在杜苏林带领下,合作社发展逐步壮大,农机具由当初的7套增至150套,功能覆盖耕、种、管、收等农业生产环节,还吸引一批年轻人加入农机耕作大军,为农户提供统一农机调度、生产物资采购等全过程托管服务。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杜苏林便是毕节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缩影。

近年来,毕节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农村发展带来新思维、新观念、新办法,加快推进了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借助线上销售新模式,毕节青年李臣果创建电商品牌,助推威宁自治县农产品出山入海,销售到全国各地;

学习了种养技术后,金沙县退役军人宋华国创办集养殖、种植、垂钓、农家乐、旅馆于一体的家庭农场,并于2020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从城市辞职返乡,赫章县松林坡乡大梁子社区居民甘富不仅将100余亩普通农田种成年产值200余万元的高效田,还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民种植增收……

逐梦田野,守望乡村。2019年来,毕节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

和美乡村内外兼修

每年夏季,外界酷暑难耐,百里杜鹃普底乡永兴村却一片清凉。7月15日,沿着旅游公路穿行在村子里,一家家精品民宿、农家乐林立,整个村庄生机勃勃。

“气候凉爽,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百步闻香。”来永兴村避暑,四川泸州游客张宏伟好评不断,“这已是我来避暑的第五个年头,我算半个百里杜鹃人啦!”

曾因地势高寒、土地贫瘠,被贴上“宁可单身一辈子,也不嫁作永兴妇”贫困标签的永兴村,自2010年以来,在各种政策帮扶下,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变,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在百里杜鹃大旅游发展的带动下,永兴村抢抓机遇,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毕节,众多像永兴村这样的偏远乡村,已旧貌换新颜,并乘着旅游发展东风,一路高歌猛进。

近年来,毕节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聚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根本。今年,毕节市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拟新(改)建农村户厕4.74万户、完成36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建成垃圾转运站235个,行政村设施覆盖率达100%,30户以上自然村寨设施覆盖率80%,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9.17%。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硬实力”的同时,毕节市着力推进乡村“五治”融合行动,逐步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毕节农村的美丽嬗变,既是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结出的累累硕果。

乡村蝶变满目新,振兴步履铿锵行。当下的毕节,火热的希望在广袤田间播撒,澎湃的动能在美丽村落孕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这片热土正不断奏响更昂扬激越的振兴乐章。

--> 2024-07-18 ——毕节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0135.html 1 乌蒙沃野孕希望 广袤乡村绽新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