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画作里的岁月变迁

袁富义2024年画的北门桥。

袁富义1972年画的龙井桥

袁富义在创作。

云岩区融媒体中心 赵毫 摄影报道

精美的画面中,国潮版黔灵山猕猴神气地蹲在贵阳市贯城河上北门桥桥头,看着熙熙攘攘的来往游人;远处,玉带桥和高高低低的建筑相映成趣,记录下这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这幅场景,被八旬市民袁富义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用画笔记录下来。而这只是袁富义众多关于太平路和贯城河画作中的一幅——他的作品,用心记录了这片区域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与变化。

1943年,袁富义出生在大同街,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贵阳人。少年时代,他在贯城河里捞鱼捞虾,在这里学会了游泳,后来在铺了水泥板的河道旁踢球玩耍,直到整个河道被封盖,四周的高楼大厦接连建起来,他都是见证人。

为什么要画下这里?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画画就得多练习。当时这些都是我最熟悉的场景,所以就以练习的方式画下来了。”袁富义说。

袁富义特意从箱子里翻出一幅幅精心封装的画作,讲起了一个个画作背后的故事。

最早的一幅是1963年的大同街,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两层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瓦房,朴素简单的街道让人很难与如今的繁华对应起来。

画于1972年的一幅画则再现了龙井桥当时的样子。画中,龙井桥横跨于贯城河上,桥上有座四角亭,市民们三三两两或坐在亭子里,或坐在河坎边,或坐在木材旁,悠然自得。今年袁富义又画了一幅龙井桥的水彩画,算是时隔半个世纪的呼应。

一边翻看画作,袁富义一边向笔者讲述贯城河及太平路一带的历史故事——当时分列在他家房前房后的龙井庙和城隍庙,大同街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以及办庙会耍龙灯时的熙攘场面……记忆和画作相互印证,让几十年前的贯城河北门桥一带,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贯城河居民,我对这片街区特别有感情。现在回头看,城市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画,恰好记录了当时的样貌,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袁富义说。

袁富义表示,现在的太平路街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比过去大大改善。“就拿我自己来说,晚年生活就十分幸福,每天到河边观光、散步、打太极拳,这些都是过去想象不到的。相信以后,贯城河和大同街的变化会更大,大伙的生活也会更好。”

--> 2024-07-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9947.html 1 画作里的岁月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