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仲夏,山间的风顺着溪流带来了自然的清凉,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开始进入旅游旺季。
午饭时间,村民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一桌难求,在他精心打造的雅致小院里,可容纳200多人用餐。
妻子黄国琴手脚麻利,做得一手好菜。好环境和好服务为两口子赢得许多“回头客”。
“红色之家”也是花茂村开起来的第一个农家乐,因山间墙壁留有当年红军宣传标语,又有苟坝会议这段红色历史而取名。
路通业兴,“红色之家”每天接待着慕名而来的食客,他们大多从遵义市区方向出发,开车一个小时就能抵达花茂。
客人来之前,一项特殊菜肴——盬子鸡需要提前预订,而盬子鸡的器皿盬子,是花茂村传统特产的土陶,用来炖鸡、煲汤味道鲜美。
对于有近40年土陶制作经验的母先才而言,制作盬子的技巧已烂熟于心。说话间,他挽起袖子开始和泥,手中的白泥在拉坯机上渐渐成型。
“最近几天,我接到了3批订单,都是来自研学团队的。”母先才告诉记者,花茂村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20世纪80年代路况很差,全是泥石子,好不容易运出来的陶器途中就损毁大半。
2014年全村修好硬化路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路修好的同一年,母先才开设母氏陶艺馆,土陶产品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他做起了订单生意。
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让陶器实现了线下门店和线上电商的销售。接着,他把工坊变为集制陶、研学、餐饮、民宿为一体的陶艺馆,在村里很有人气。
如今,母先才与50多个学校合作,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学习土陶制作。而“红色之家”的游客也源源不断,院子里的地板被踩得光滑发亮。
如今的花茂,公路四通八达,漫步村落蜿蜒小径,耳旁有清脆悦耳的鸟鸣,一步一景在花繁叶茂中绽放迷人乡愁。
2021年,为更好地宣传苟坝会议红色文化及花茂村乡愁文化,当地再次对该路进行提升改造,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并打造了遵义市播州区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
“路好了,灯亮了,现在户户讲文明,家家干净整洁,红色旅游更好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谈到交通带来的改变,喜笑颜开。
作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十三五”以来,播州区共投入公路养护资金6786万元,打造“美丽农村路”306公里。
“近年来,我们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新途径”,遵义市播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红兵介绍,初步形成了内联外通、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
花茂通村油路一旁,“我在花茂有块田”的乡愁标语成为新晋打卡点,“来花茂村种田去!”从贵阳来的李女士一行人对着身后的田园拍照。
沿着公路两旁的田园,游客在花茂短暂逃离城市喧嚣,感受着自然与乡野的宁静,花茂村成了遵义人民的“后花园”,也是各地游客的“美丽乡愁”。
小青瓦、白粉墙、柏油路……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花茂村的蝶变焕新,触摸着时代的脉络,诠释着交通的改善,讲述着山乡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