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凤冈“小工厂”助力搬迁群众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李佳琪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在车间做鞋子,欢迎大家和我聊天。”娴熟地打开抖音直播间,48岁的陆光芬手上缝制着棉鞋,时不时看向立在一旁的手机,和直播间的网友互动。

陆光芬是凤冈县龙泉街道凤翔社区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也是一名残疾人。“我坐轮椅不方便,搬到新家能找什么活干?”刚搬来时,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她。

凤翔社区是凤冈县最大的搬迁社区,安置有13个镇街的1512户6448人,现有脱贫户1466户6168人,其中未成年人1244人,60岁以上老人828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149人。如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安置”好这些特殊群众,凤翔社区围绕服务、教育、治理,采取“保姆式”服务,不断增强大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我进厂三年了,大家一起做鞋,氛围特别好。”2021年,在社区帮助下,陆光芬在永羚鞋厂找到了工作,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让她很满足。

“我们鞋厂有14名残疾人,有的坐轮椅、有的拄拐杖来上班。虽然他们做一双鞋比常人要多花很多时间,但一针一线干得十分认真。”永羚鞋厂负责人李永琴说。

2018年,在外务工12年的李永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回到家乡,在凤翔社区办起这家“社区工厂”,从只有8人的小作坊已发展成如今拥有65名员工的“真工厂”。“鞋厂之后又办了袜厂。”李永琴说,生产品类的增多,带动了更多搬迁群众就业。

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近年来,凤冈精准施策力促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通过引进返乡创业人士入驻,和对搬迁群众自愿创业实行相关费用减免等政策,实现就业增收两手抓。

凤翔社区搬迁群众任敏在袜厂上班,每天平均缝制3000双袜子,月工资2500元左右。她的丈夫李永飞也在袜厂上班,负责操作袜子编织机,每月也能拿到2500元,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

稳定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弱劳动力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但能解决收入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新环境。

“通过抖音直播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开朗了,心态也变好了,希望大家一起在社区里把生活越过越好。”陆光芬说。

--> 2024-07-1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9596.html 1 凤冈“小工厂”助力搬迁群众就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