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我省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黔西市新仁乡境内的乌江干流六冲河段,碧水、青山、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山水生态画卷。 史开心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干江东 谢巍娥 王瑶 金秋时

仲夏时节,黔贵大地层峦耸翠,江河碧澜,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7月3日,美丽贵州建设推进大会召开,立足新起点,科学谋划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

2023年12月15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要求,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有林场良好的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积极开展探索试点,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业态等,更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奋力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绿色制度、弘扬生态文化上出新绩,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贵州贡献。

今年以来,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有效破解地方林业碳票局限难题;全省首单省级林业碳汇(碳票)用于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交易完成,拓展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新路径……贵州勇闯改革险滩,敢于改革突破,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为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创新贵州方案、贡献贵州智慧。

精准治污,筑牢绿色屏障

微风拂过,松桃自治县九龙湖碧绿的湖面泛起圈圈涟漪。“几年前没这么美,湖面大片黑色水域,看着很糟心。”正在湖边散步的居民吴静见证了湖水由污变净,“经过治理后,九龙湖完全变了样!”

松桃是我国重要的锰矿开采加工区。2021年,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九龙湖附近的小河锰渣库渗滤液大量渗入湖体造成严重污染。

贵州以坚决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务实的举措,狠抓问题整改。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全面治理松桃锰污染,推进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法治锰”推进渗漏锰渣库治理和锰渣综合利用,与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创新采用“生化法”处理九龙湖受污染水体,实施九龙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出具的《九龙湖污染治理成效评估项目评估报告》显示,九龙湖库区水质良好,已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均衡,无需采取清淤等污泥治理措施。

九龙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初战告捷,是贵州锰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一个缩影。“生化法”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喀斯特地貌奇绝壮美,却与生态系统脆弱伴生。面对难题,我省坚持以更高站位推进降碳、更大力度实施减污、更实举措扩绿提质、更深层次先行试验,汇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今年5月,我省完成9个市州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各督察组充分发挥督察的“利剑”作用,深入一线现场,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守整改时限要求,严把整改验收标准,严肃监督问责机制,确保问题真整真改。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这个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预计今年上半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8%,排全国第2位;PM2.5浓度21.5微克/立方米,排全国第3位;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8.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科学修复,擦亮生态底色

“武陵之巅”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和7000余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在梵净山生态廊道项目点上,去年栽种的枫杨、猕猴桃等树种的树枝树叶生长延绵,成为野生动物种群间迁徙繁衍的绿色通道。

生态廊道是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组成,现已完成建设7处、全长46公里,拓展以黔金丝猴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今年3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杨秀海救助了一只意外落单的黔金丝猴“团团”,现已恢复健康,在救护中心快乐生活。这两年,随着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野生动植物生境空间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在梵净山区现身频率明显增加。

“我们好些村民上山干活,都偶遇过这些长臂金毛的家伙呢!”杨秀海回忆说。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贵州坚持统筹一体化生态修复,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一场山水的绿色巨变正在黔山贵水间悄然发生。

早在2018年,贵州就以毕节试验区为核心,启动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部署矿山、水环境、山林、湖泊、草地等五大类工程,于2022年全面完成,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

2022年底,“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名列其中,成为贵州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面对贵州生态环境的优势性和脆弱性“双面性”,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贵州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探索改变传统依靠财政投入的短板。2023年,全省第一部省级“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全面锚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余庆、黔西、贞丰、普定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释放国土空间的最大效能。

一系列制度和工程保障下,山更绿了,河更清了,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界限进一步明晰。贵州山水的生态底色擦得更亮,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绿色低碳,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赤水市各家竹制品公司生产车间内,竹原料经切割、分片、碳化、烘干和拼板,被制作成竹地板、竹家具、竹日用品等。

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拥有132.8万亩竹海资源的赤水市,瞄准新机遇,加大产业投入,以产品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赤水市凤溪村村民周孝霖的家,坐落在茂密的竹林深处。这两年,他和村里的竹农把砍来的竹子卖给附近的竹子加工厂,每家每年可增收四至五万元。

开辟“以竹代塑”新赛道,赤水市丰富的竹林资源加速转化为经济资源,成为贵州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精彩片段。

2022年,《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印发实施,部署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等6个方面重点任务。

赤水、大方、江口、雷山、都匀作为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结合自身优势,初步构建起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为全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超15亿吨。盘活1.66亿亩“绿色银行”,从过去的“卖木材”变为“卖空气”,贵州以林业碳汇(碳票)资源开发和交易作为突破口,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生态产品登记评估系统建设,先后出台《贵州省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贵州省林业碳票等级及交易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今年6月,开阳县、水城区、凤冈县等10地获得首批省级林业碳票,涉及林地1.3万余亩,监测期碳减排量12.37万吨。

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贵州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构建,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加速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旅游产业、林下经济、生态农特产品加快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全省绿色经济占比46%,“十四五”能耗强度累计下降8.93%,完成总体目标的68.7%,居全国前列。

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改、深入试,贵州一项项改革举措开花结果,用水权改革等31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

今天的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殷殷嘱托,勇当开路先锋、争做示范标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演绎,美丽贵州焕发勃勃生机。

--> 2024-07-11 ——我省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9573.html 1 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