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从历史由来到民风民俗,发挥学生科研优势,帮助当地完善村史研究;
从田间地头到家长里短,用拉家常的方式入户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理论宣讲到基层实践,与各村党支部联合,创新形式开展理论宣讲二人讲;
…………
7月9日,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再出发,奔赴贵阳市花溪区党武街道的5个行政村开展志愿服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积极引导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路世传说,学院通过探索“经典·教材·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经典融入教材,让教材对照现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素养与能力的结合,打通校内外双课堂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实效,让学生充分与社会互动,促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发挥人才和知识优势,在加强社会服务方面展现新作为。构建起院领导、教研室和学生为主体的“1+6+N”理论宣讲队伍,以道德讲堂、田坎会、院坝会、堂屋会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抵达群众“神经末梢”。
今年4月,学院思政课教师赵莹莹在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贵州省赛中夺得一等奖。
赵莹莹和团队老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存在的学生思想认同有堵点、情感认同待提升、行为认同待强化等痛点问题,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探索构建起“问题探究+混合教学+实践体验+综合考核”的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始终在学生。”赵莹莹说,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认同,真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想上思政课。
如何提升“金课”含“金”量?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研究全面推进,累计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5项;依托全国高校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平台,吸收全国优秀案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研团队与科研团队协同攻关,让科研与教学实现“双向奔赴”。
目前,学院建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四门课程被确定为贵州省一流课程(金课)。
7月中旬,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贵州师范大学)主题研修活动将走进贵州“村超”,来自全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开展专题式、任务式、蹲点式调研,在感受乡村巨变中探索文化振兴重要性。
据了解,该系列活动还将通过“同题异课”案例开发,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等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系列案例和视频资源,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能力,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自2016年3月,学院获批首批12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以来,先后承担全国数百所高校3000多人次实践研修,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此外,学院还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理论研究”“‘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贵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党的建设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等五个科研团队,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
2019年,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此为契机,学院大力推进“红色头雁”领航工程,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100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基础课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路世传表示,接下来,将围绕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要学院”,做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要学科”,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主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