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通讯员 黎凤花 杨昌金
“今年草长得好,牛个头大。”6月25日,走进兴仁市大山镇高寨村,村民滕勇正忙着将割好的皇竹草粉碎喂牛。这几年,村里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在外工作的滕勇决定回乡养殖肉牛。
“从最开始不到10头牛,慢慢到现在养殖19头,2023年卖了7头。”滕勇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牛把草料、玉米、饲料成本除外,大概有4000元利润,加上政府支持、银行贷款低利息,养牛前景挺不错。
近年来,兴仁市通过政府推动、部门服务、龙头引领、农户主体、保险增信、银行放贷“六方合作”肉牛养殖模式,有效破解养殖户贷款难、养殖风险大等问题。2023年以来,兴仁市放贷金额超3亿余元,农户参保率达100%;推进肉牛奖补惠农政策,今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240余万元,全部用于到户奖补。截至目前,全市肉牛存栏量已达到7.08万头。
资金、技术、销售等全方位服务与支持,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牛”路。“我们村养牛群众有200户左右,存栏达800余头,今年积极向镇里和有关部门申请15万元养殖补栏,鼓励农户补栏。”兴仁市大山镇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蒙光艳说。
企业有了资金支持,同样信心十足。“我们已卖出100多头,目前有700头存栏,政府给我们每头牛补贴500元,这给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贵州农和丰茂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宁说,养殖场还用300多头牛做担保向银行贷款。银行快速放款后,养殖场发展后劲更足。
在城北街道丰岩村肉牛养殖场里,400余头肉牛已出栏100余头,余下肉牛也将陆续对外售出。据悉,这里不久将会变成“牛超市”,即借助当地生态养殖公司平台,引入优质牛源,让群众就近购买优质牛犊。“我们已在着手改建,预计在7月中旬改建结束,7月底引牛。引牛是指将省外的优质品种牛引到本地来,让老百姓自己来选牛,让老百姓养品质好牛。”贵州团餐管理服务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洪波说。
同时,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兴仁市在潘家庄镇谋划建设大湾区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养殖场建设项目,在广东博罗县建设博兴生态肉牛产业建设项目。今年5月,作为博罗、兴仁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帮扶项目之一,粤黔·东西部协作博兴生态肉牛产业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有逾10万头贵州小黄牛直供大湾区市场。”兴仁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德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