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望谟县包树村

一瓢水里的绵绵深情

包树村红军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我跟你们讲,过去我们包树四面都是围墙,建有朝门、设有岗哨,土匪都进不来。”

“七一”临近,芰荷盛开,望谟县石屯镇包树村景色宜人,前来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退休老干部、村民陆家智来到红军井旁的凉亭,义务为大家讲解当年中央红军过境包树的历史故事。盛放的荷花、追逐的孩童、红军井旁洗涮的村民、拍照打卡的游客,构成一幅欢乐祥和的和美乡村图。

“但是,红军为什么能进得来?这就要讲一讲一瓢水的故事了。”陆家智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

包树村,原名“包包树”,即木棉树。据传,村民们系唐朝末年躲避战乱迁徙至此,并依托重重深山和悬崖峭壁建设家园。

四渡赤水后,红一方面军挥师南下,于1935年4月16日凌晨进入望谟县境,先遣团于当天傍晚6时许抵达包树。

当时,寨子里住着70多户布依人家,组建有马帮,主要从事盐水面和鞭炮制作及贸易,只有少部分走南闯北的村民听得懂汉语。

“1972年,我16岁,族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老苏子才精神还很好,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讲红军过包树的故事。”陆家智讲述,先遣团来了百来人,寨民紧闭朝门,躲在家里或围墙内观察动静。红军战士们到达寨前坝子上,看到寨门紧闭,并未打扰,只是坐在大树下休息。

这时,一个叫苏妈甘的妇女从外面挑水回寨,经过坝子。看到坝子上坐着很多兵,她壮着胆子走过去,战士们很有礼貌地向她讨水喝。苏妈甘虽然听不懂汉语,还是猜到了红军的意思,就舀了一瓢水递过去。喝完这挑水后,红军付给她两枚川币,还连声道谢。

“这一瓢水,成了打开寨门的关键。”陆家智说,时任寨首的苏子才和寨民们都看到了这一幕,判断“红军是好人”,于是打开寨门,迎接红军进寨。

红军进寨后,纪律严明、和善有礼,了解到村民们吃水困难的情况后,积极想办法解决群众吃水难题。

“这口井原来叫冒沙井,全寨人畜饮水全靠这口井。但年久失修,人们难以从井中取水饮用。”陆家智指着眼前的水井说。据讲述,当时红军一位刘姓排长立即带战士们制定掘井方案、淘沙清淤,战士们抬石头、和泥浆、砌井墙,很快就砌起一个高约1米、呈四方形的坚固水井。不多时,泥沙沉淀,清水汩汩而出。

村民们说:“红军走后,这井水就没有干枯过,前几年大旱都流着水。”此时,几位布依族妇女正在井旁择菜、洗涮,愉快地聊着家常,一片岁月静好。

陆家智回忆苏子才给他们讲的故事,当时村民们通过观察红军的一言一行,暗暗认定:红军是自己人。于是,苏子才向红军介绍了包树至潭龙的里程、地形、沿途兵匪情况和重要路口,以及北盘江的急流险滩等情况。“首长们非常高兴,给苏子才和乡绅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讲到很晚。”苏子才每每讲到这里都显得很激动,“我想,他们那时候是看到了新的希望。”

“红军长征宿营包树的第一夜,是难熬的一夜,难忘的一夜,也是比以往更平静、更安全的一夜。”陆家智说,“令人难忘的,还有第二天清晨,那是沸腾的清晨。”

次日,天刚蒙蒙亮,苏子才召集寨中四大家族开会,转述革命道理,讲“红军不爱金,红军不爱银,红军爱人民,为解放劳苦大众才劳累奔波。”“红军穷人是一家。”大家心里有数,行动积极,全寨青年男女,有钱出钱、无钱出粮,送水援柴……

“当天大家就凑了93斤大米、220斤玉米、4斤菜油、1斤3两盐送给红军,表示包树人民对红军的爱戴。”陆家智说,红军点收物资后,又付给村民36枚川币,“村民更加认定,红军是帮穷人打天下的,劳苦人民一定会得到翻身解放。”

“饮水不忘掘井人,致富思念红军恩。”红军当年为村民们修缮的这口井,汩汩流淌至今,绵绵不绝。村民们说:“井水不会干,我们的好生活也不会断。”

--> 2024-07-04 望谟县包树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9117.html 1 一瓢水里的绵绵深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