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绍阳
“泡茶的礼仪很有讲究,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步骤展开,这样才能体现都匀毛尖茶的文化。”6月26日,在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内的贵州绿茶(黔南都匀)技能培训基地,茶艺师课程教师陈悦沁正耐心地向学员授课。
“班上学员从‘70后’到‘00后’都有。”陈悦沁说。
2019年就在都匀市经营茶企的黄友鸿是其中一员。“学习茶文化,了解茶文化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茶企。”黄友鸿说,“我的茶企辐射1000多亩茶园,随着都匀毛尖品牌不断做强和外地客商不断涌入,学习提高势在必行。”
2023年,在黔南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都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支持下,总投资500万元的贵州绿茶(黔南都匀)技能培训基地获批立项建设。该基地依托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茶专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涵盖茶产业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并围绕推进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建成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评价、科技创新、茶叶生产、培训课程开发六大功能的现代化茶产业实践和培训中心。
都匀毛尖非遗技艺的关键在于手工炒制,如何开展教学传承毛尖文化?在贵州绿茶(黔南都匀)技能培训基地实训区,一条绿茶生产线装备齐全,50口手工炒锅有序排列,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基地充满了生机。
“基地的设备与一线茶厂接轨,学校学生通过实训后对茶企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实习认可度也很高。”基地负责人黄荣浩说,社会学员通过实操也有了明显进步。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杨仁庆介绍,自2023年6月开班以来,贵州绿茶(黔南都匀)技能培训基地已开展茶艺师、评茶员、都匀毛尖技艺非遗传承人等培训10期,学员们在黔南州各类茶艺比拼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