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18℃至21℃,水温恰到好处,水量稳定在每秒3至4吨……”仲夏时节,清晨的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木厦河冷水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正紧张地为当天的首次喂食鲟鱼作准备。
配好鱼料,由几名工人按鱼池内的鱼苗大小分头进行投喂。“鲟鱼养殖最讲究的是水质,最近降雨多,河水有些浑浊,我们每天早、中、晚定时喂食时,会尤其注意查看实时水质和笼养仪显示的氧气含量。”操着一口福建口音的林厚庭从不远处走来。
作为基地负责人,林厚庭的工作就是和鱼打交道。
冷水养殖基地所在的木厦河,全长6公里,地处北盘江支流打邦河的上游。
他介绍,木厦河长期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水流量四季稳定,可以实现全年自流水无动力养殖,持续流动的河水保证了水中的含氧量,为基地节约了大量增氧设备所需电力,也确保了鲟鱼健康生长。
目前,该养殖基地已建设完成上万平方米的净氧池,预计可实现年产量500吨,年产值2000万元。
但养殖对河水究竟有没有污染?鲟鱼的粪便和饵料的残渣如何处置?环保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据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检测显示,养殖基地地表水进出口水样中的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硫化物、铜、锌、总余氯等指标均在排放标准值内。
更令人惊喜的是,基地出水的总余氯指标相较于进水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为什么水质反而越养越好?
原来,木厦河鲟鱼养殖基地有自己的生态“秘诀”。基地的60个鱼池按阶梯状设计,让河水顺阶梯在自由重力下流动,在每一阶梯尾端,均设计了一个拥有四级生态净化功能的迷你净化池。
这个迷你净化池和鲟鱼养殖池用铁网进行分隔,主要投放草鱼、鲤鱼、雅鱼、花鲢四类普通淡水鱼。
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这四类普通淡水鱼的功能是消化鲟鱼池中多余的饲料和粪便等残渣,发挥自然净化的作用。
在整个基地的最末端,还设计建设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净化池,池内种植了一整片绿油油的“净水狐尾”。这种水草又名“狐尾藻”,净水效果佳,可高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磷酸盐等,被俗称为脱氮“精灵”。
由此一来,经过多级生态系统自然净化后,确保了养殖基地出水质量的稳定。
木厦河村党支部书记雷兴发介绍:“活水养殖下的鲟鱼肉质紧实、鲜嫩肥美,因为全身软骨无刺、营养丰富,已经成为各地食客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非常受欢迎!”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该生态鲟鱼基地通过改进和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去年投放的40万尾鱼苗已长大成熟,其中体重3至6斤的,不久后将搭乘水产货车,抵达广东佛山水产批发市场以及省内的水产批发市场,部分体重5斤以上、品相较好的鲟鱼将用于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