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威宁么站

特岗教师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6月的么站,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看着三五成群的学生结伴走向考场,袁霞站在威宁自治县么站中学的操场上回望往事。

“我2013年来么站当老师时,这里只有一栋学生宿舍,一栋教师公租房,校园小路还是石子路,没有田径场,出门得穿水桶鞋……”漫步在略显湿漉的塑胶跑道上,已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了11年的化学老师袁霞感慨万千。

2013年7月,出生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袁霞从曲靖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不久便和其他20余名特岗教师一起前往么站镇,投身于贵州乡村教育一线。

父母对在外省工作的女儿始终放心不下。2024年4月,62岁的母亲从云南乘车来到么站镇。10余天时间里,母亲第一次充分了解了袁霞的职业选择。

在么站中学,袁霞专门从事初三年级的化学教学。每年都在送毕业生,每当收到学生考上好高中的喜讯,是袁霞最开心的时刻。

“近年来么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规模扩大,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工作上领导关怀、同事间相互学习促进,生活上大家对我关怀备至。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袁霞说。

2006年,特岗计划在全国正式实施。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来到么站镇,扛起发展乡村教育的重任。目前,全镇共有15所学校,在岗教师385人,其中特岗教师和特岗转型教师306人,占比近80%,部分学校占比甚至超90%。

“借助特岗计划,么站镇的许多学校第一次有了大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全镇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这些高素质大学生成为托举么站镇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么站镇教育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赵德朝直言。

位置偏僻、条件艰苦,是许多特岗教师对么站乡村学校的第一印象。3年服务期满后,部分人挥手告别,不少老师选择坚守。

2008年,23岁的夏于萍以特岗教师身份来到么站镇汤朗小学。

汤朗小学到镇上的直线距离虽不是很远,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出行不便。偶尔去隔壁村购买生活用品,老师们需翻过高高的山梁,再步行6公里才抵达。居住条件受限,最多时夏于萍一年内搬了3次家。

随着夏于萍的到来,汤朗小学首次有了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课深受孩子青睐。

“汤朗小学是个温暖团结的大家庭,孩子们淳朴善良,隔三岔五会给我小惊喜。学校领导也非常关心特岗老师的工作生活,我最终选择留下。”夏于萍说。

为留住更多优秀大学生教师,让高质量、有能力、有抱负的教师安心从教,么站镇从考核激励机制、晋升渠道、职称评聘、职业培训、关心关怀等方面着手,为特岗教师成长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双向奔赴,才能留得住人才。”赵德朝说。

近年来,广大特岗教师在么站镇除从事教学外,还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脱贫攻坚、社区建设、项目建设等事宜,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今年,将有12名大学毕业生到么站镇的乡村学校任教,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找到施展青春才华的舞台。

--> 2024-07-04 威宁么站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9072.html 1 特岗教师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