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中金荞麦”拓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种植金荞麦喂猪,猪产生的粪尿又可作为肥料浇灌金荞麦,这样的种养循环模式越来越普及,为我省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在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功能实验室(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小型养猪场收入更加稳定,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

金荞麦是蓼科荞麦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身是宝,它的根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植株中粗蛋白等养分价值较高,还可用作牧草。此外,金荞麦具有明显的固土拦土能力,种植在坡地上能显示出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我们在2007年就开始选育猪用高产优质金荞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了国家的牧草新品种审定后叫‘黔中金荞麦’,一亩地一年可收七到八茬,产量能够达到15吨以上,蛋白含量也比较高,桑嫩的部分能够达到23%以上,在地方猪养殖上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史开志介绍。

以“黔猪壹号配套系”和“黔中金荞麦”耦合,发挥以畜牧兽医研究所11年来持续培育的“黔猪壹号配套系”为代表的贵州特色猪消化力强、耐粗饲生理和“黔中金荞麦”高产、高蛋白、饲药兼用、粪污消纳能力强、耐水肥的优势,集成出一套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优质猪节粮养殖技术模式,解决生猪养殖粪污高效资源化利用问题,降低优质猪肉生产成本。

通过这套技术,特色猪养殖过程中可节约30%—40%的粮食,养殖饲料成本降低15%—20%,猪肉品质和风味显著提升,符合贵州省山地特色资源禀赋,很好地满足中高端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

“这套技术,研发之初就紧密结合我省山地特色生猪产业,特别是边远山区生猪养殖对种源和配套技术的需求。”史开志介绍,“黔猪壹号配套系”充分发挥贵州地方猪适应性好、抗病力强、养殖环境和饲养要求低、肉质好的优势,适于山区农户在简陋条件下开展养殖。

农村家庭养殖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黔中金荞麦”为“黔猪壹号配套系统”提供口粮,既消纳了粪污、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同时“黔中金荞麦”的药用价值可为生猪健康提供保障,弥补了农户养殖技术普遍较低的短板,高品质的猪肉在中高端市场有广阔的需求。

--> 2024-07-0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9055.html 1 “黔中金荞麦”拓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