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
6月12日早上7点半,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居民文齐骑上电瓶车,送小孩到学校后,又立即赶往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坐上工位,打开机器,“呜呜”声响起,她麻利地开始忙活。
“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那是相当不错哟!”易地扶贫搬迁户文齐对现在的工作挺满意。以前,她和丈夫远赴浙江打工,随着小孩长大上学,她回到家乡,边打工边照顾家庭。
2023年7月,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凤羽街道移民社区创业孵化基地,该公司集内裤、家居服、保暖内衣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为一体,需要招聘大量工人。城南社区居委会打电话将这一消息告诉文齐,她因有在浙江打工的经验而顺利入职。
进入工厂,文齐被分配到内衣上胶工序,经过培训,她很快成为了一名熟练工。“公司按件计酬,只要肯干,一个月工资可达6000多元。”文齐说,在家比省外打工花销少,存得多,干起来得劲。
和文齐一样,150余位群众在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们一期工厂4条生产线,日产内裤1.5万条。二期工程设备已经订购,预计今年10月投产,生产保暖内衣,到时将新增带动200人就业。”该公司生产负责人王旭维说。
就业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民之所需,政之所向。三都自治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把稳岗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以深化体系建设为主线,抓实摸排端找准需求、培训端提升技能、输出端保障就业,构建“一线三端”全过程就业保障体系,集聚各方资源拓宽群众增收路。
建立稳岗就业保障体系。三都自治县成立务工就业行业党委,配强班子;推行“1+1+3”党员联系服务工作机制,1名农民工党员有1名流出地党员村干部联系,1名农民工党员带动3名以上农民工就业。该县成立国有人力资源公司,8个镇(街道)设立分公司,105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框架下成立劳务社,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务工带头人队伍,构建“1+8+105+N”四级劳务输出体系。设立驻上海稳岗就业服务中心(内设安吉联络服务部、常州联络服务部)和驻广东稳岗就业服务中心(内设广州联络服务部、深圳联络服务部),就业帮扶东西衔接点面结合、无缝对接,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从粗放式、无序式的输出向精准化、组织化输出转变。
精准发力摸排端。从村级劳动力分布、重点人群监测、参加培训人员中找准就业需求,摸清底数端,精准问需,把稳就业基本盘。
做精做细技能培训端。创新方式,打造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办好民族技工班、探索异地培训,有针对性开展电工、焊工、叉车等培训,提升群众技能,推荐就业岗位。
抓牢抓实输出端。依托驻上海、广东稳岗就业服务中心,搜集企业岗位所需,实现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双向奔赴”;县、镇、村齐发力,整合县内外用工信息和需求台账,搭建务工就业供需平台,“直播带岗”、线下招聘……打造务工就业“直通车”,年均组织输出劳动力1.2万人。
三都持续拓宽跨省政务服务,延伸维权服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目前共办理跨省通办业务4417件,提供法律维权和法律咨询2599人次。
村民潘建元在浙江安吉一家家居厂务工,2023年他在工厂里工作时受伤,诊断为右侧第2前肋骨折,经三都自治县驻上海就业服务中心跟踪帮助,鉴定为10级伤残,获得相应赔偿。
县外输出、县内吸纳两手抓。三都自治县通过“六个一批”保障县内务工,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协同带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吸纳解决一批;扶持返乡自主创业带动解决一批;开发用好城乡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带动解决一批;发展新兴产业带动解决一批;全力做好稳岗就业这项民生工程。
目前,三都自治县农村劳动力18.72万人,就业劳动力达16.69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33万人,6.38万人实现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75万人,2.63万人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