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日报 韩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程。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黔西化屋村视察时强调,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毕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机镇极度缺水,乡里流传着一首民谣:‘生机公社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正因为缺水,才有了后来开凿‘绝壁天渠’的故事……”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传二人讲”在七星关区举行,宣讲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的宣讲,引发听众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
坚持思想建党、推进理论强党。毕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创新开展理论专家加先进典型的“1+1”“理论宣传二人讲”,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把讲理论与讲实践、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宣讲的内容和形式。
“一人讲理论,一人讲实践,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实例的说明,让我印象深刻!”聆听宣讲的毕节市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这样的理论宣讲形式很“巴适”。
在毕节,懂理论、有故事的普通人纷纷踏上宣讲台;从机关到企业,从线上到线下,宣讲热潮在毕节的山山水水间涌动。据统计,去年以来,毕节市650支“理论宣传二人讲”队伍开展互动宣讲1800场次、覆盖30余万人次。
文化多姿多彩,礼赞时代风采
毕节依托丰富民族文化、厚重红色文化、独特同心文化等文化资源,坚持围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目标,深入推进全省“四大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文化赓续弘扬、毕节文化形象推广“四项行动”,推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开年伊始,相继推出了文艺演出、文化展览、花灯展、猜灯谜、送春联等100多项内容丰富的系列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送上了年味十足的“新年大礼包”。
阳春三月,以“上春山”“赏花经济”等为主题,毕节先后举办了杜鹃花、樱桃花、油菜花、桃李花节等文旅活动,统筹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不断吸引着全国、全省的目光。
以茶为媒,成功举办2024年太极古茶文化推广季活动,涵盖斗茶大赛、主旨论坛、产品展销等子活动,将茶文化与茶经济有机融合,助推农旅融合发展。
今年“五一”期间,七星关区露天电影放映再次回归,更是勾起了无数人的时代回忆和浓厚情怀,赢得广泛点赞和肯定。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五一”小长假,毕节各县(市、区)火热举办演唱会、音乐嘉年华、美食音乐节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假日旅游供给。毕节各大热门景区人气爆棚,九洞天、百里杜鹃彝山花谷景区借助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加持,分别共接待游客2.03和3.6万人次。
赓续红色基因,促进和美发展
毕节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革命遗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4处、革命旧址22处、战斗遗址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33处,它们凝聚着革命先烈的血与魂,是毕节人民自豪的红色记忆。
1934年1月,毕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贵州金沙沙土、后山一带南渡乌江,跳出敌人包围圈;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强渡鸭池河,在贵州毕节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毕节将红色文化“富矿”和纯真山水结合起来,充分释放红色遗址、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自身优势,为区域旅游业添砖加瓦。
毕节持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阵地,高质量承办第五届中国民歌合唱节、全国秋季“村晚”展示点、全国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交流会等重要文化活动赛事,持续推出《丁宝桢》《守望·撒麻》等文艺精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充沛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毕节坚持以“党建五项行动”为抓手,纵深推进“铸魂行动”,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涵养文明新风。
毕节持续壮大正面主流舆论,聚焦新“三大主题”“1+6+1”政策措施、“两换”战略等重点工作,推出一批强底气、提士气、展形象的宣传报道。
深入拓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贵州人”“新时代好少年”等榜单毕节频频可见。
展开新时代毕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壮阔画卷,一笔一画书写的是文化毕节的壮丽新韵,一撇一捺勾勒的是文明毕节的时代新风,一帧一频记录的是幸福美好新毕节的和美愿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毕节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