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李海钦

立足资源、发挥优势、打造亮点,搭乘旅游产业化东风,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步伐,广袤乡村日益成为人们徜徉的栖居地、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青山如黛,绿水蜿蜒。漫步黔南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尧古、尧所等地,置身山水间,林中鸣蝉、田间流水、荷畔民居,勾勒成一幅安静闲适的乡村画卷。

地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明关立足优良生态环境和浓郁民族风情,抢抓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贵南高铁开通的发展机遇,依托“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以更高标准推动特色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朝着“旅游强乡”的目标前进。

乡村是亲近自然的地理单元,也是孕育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乡村旅游,展示乡村新面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驴友心中的“诗和远方”增色添彩。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比,乡村旅游联通生产与服务环节,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自然宁静,带来“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从容,更看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体验。

随着旅游方式正由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旅游空间正由景区景点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旅游业态正由产业自身循环向全面融合发展转变,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视野下,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田园风貌优化景观布局。乡村旅游根植于生产生活,联通当地历史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乡村特征、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民族村寨、革命遗址,生产方式、农耕文化等被赋予游览价值。黎明关梳理旅游资源清单,加大对辖区内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开发保护力度,推出茂兰世遗科研游、尧古古法造纸研学游、板寨红色游等旅游精品路线,丰富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当地依托特色民居,集中力量打造木朝“雪后梅香”民宿点,修缮改造居民闲置老房、打造特色商铺,销售当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满足各类游客群体需求。

乡村底蕴丰富旅游内涵。民族传统节日、民族风俗、特色美食、群众性文体活动,日渐成为文旅市场又一吸睛的亮点,正在释放巨大的游览价值和经济价值。看村景、品民俗、尝美食,正在成为乡村旅游新贵。黎明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举办黎明关水族乡“额节”“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举办茂兰湖垂钓比赛,发展“赛事经济”,通过强化旅游业态吸引与营销引流“双引”,实现以节为媒、以赛会友,吸引钓友、游客等“客源”,开发更多互动式、沉浸式新业态,让乡村旅游更有看点、更有亮点。

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配置”,服务质量事关游客体验、旅游口碑、市场评价、产业发展,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才能让游客“食之爽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黎明关聚焦软件服务与硬件配套“双提升”,对餐饮、讲解、客房等服务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辖区内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旅游技能培训,由旅游行业协会统一住宿、餐饮服装、用语等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规范水平和质量。

景观景点互为补充,丰富文化提升业态。到乡村,游览的是原生态景观,感受的是淳朴民风民俗。窥斑见豹,推动旅游产业化,乡村旅游大有可为;但也要看到,写好乡村旅游文章,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背靠“王牌”景区,加强宣传引导、优化旅游线路、开展研学等方式,跻身风景名胜的辐射半径;顺应文旅市场发展变化,立足自身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着眼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向外的突破往往是从向内的扎根开始。立足资源、发挥优势、打造亮点,搭乘旅游产业化东风,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步伐,广袤乡村日益成为人们徜徉的栖居地、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 2024-07-0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8886.html 1 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