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黄丽媛

只有抢抓机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在新征程新赛道上实现后发追赶、赢得主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揭晓,全国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而贵州有3项成果获奖,其中牵头1项、参与2项。令人振奋的奖项背后是一项项亮眼的科技成果,既真实反映了我国科技硬实力的持续提升,更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强烈的创新自信和发展自信。

奖状,是认可是激励,也是要求是鞭策。“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同样是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并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贵州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不少省份都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以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只有抢抓机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在新征程新赛道上实现后发追赶、赢得主动。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不是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革命性突破、颠覆性创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在贵阳贵安布局建设大数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射电天文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贵州省实验室,全面提升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入黔”,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优先解决一批涉及全省重点产业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2023年,磷化集团、钢绳集团、遵钛集团等5户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保持3%以上,物流集团、保利久联、首钢贵钢等10户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均达10%以上,全省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69个……从这组沉甸甸的数据看,我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持续强化。要继续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不断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不断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取决于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的高低。此次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项目、“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和“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成果,均是聚焦于“应用”、立足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这充分证明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改革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评价标准,持续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同时,进一步做强成果转化载体,加快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共建“面向全国、服务贵州”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并在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试验平台,全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一手抓有基础有优势的科技攻关,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多彩贵州一定能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 2024-07-0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8883.html 1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