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华
一家三代4人赴藏戍边的传承、一村88人军营建功的荣耀、一县连续6年立功人数破百的传奇,这些让人动容的故事,都发生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威宁的“群体功臣”现象,被树为全省“贵送精兵”典型,被贵州省军区表彰为“黔动先锋”。
一代代威宁儿女以青春热血、赤胆忠心和实干笃行戍边报国,铸立起“威宁高原兵”品牌:过半新兵进入高原部队服役,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且绝大多数战士选择继续留队……这是“威宁高原兵”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勇献青春:过半威宁新兵争赴高原
天高云淡、皑皑雪山,抵达西藏那刻,王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虽离家千里,但他目标坚定:“在这片高原上,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王维是威宁自治县大街乡人,去年3月,20岁的他报名参军。当他得知将去到西藏部队服役时,他和家人深感幸运。母亲安永梅说:“孩子一直念叨着去西藏,这下终于如愿了!”
王维家中爷孙三代都是军人,从小他便种下了从军梦。心怀壮志的他,入伍仅1年,便荣立三等功。
多年来,威宁自治县向驻新疆、西藏等地区高原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兵员,进入高原部队服役的比率位居毕节市首位。据该县人武部军事科参谋陈宁介绍,近5年来,全县新兵进高原人数均过半。
如此高的比率,始终离不开当地的红色文化底蕴。威宁自治县地处乌蒙山腹地,红军长征时期,曾转战威宁20个乡镇,留下了众多红色故事和革命历史遗址。威宁儿女“不爱红装爱武装,建功立业在军营”的情怀尤其浓厚。
基于丰富的红色资源,威宁历来重视国防教育。走进威宁第一小学,在校内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每逢周五会有一群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在兴趣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主题活动。四年级苏诗媛的军姿尤其标准,自从参与活动后,她不仅学到了基础军事知识,也从红色故事中感悟到不畏艰险的精神。“长大后我想去祖国的边防线,成为一名戍边战士。”苏诗媛的理想越发明确起来。
据该县人武部军事科参谋宋邦辉表示,目前国防教育已在县内500余所学校展开,从城镇到乡镇、小学至高中均已覆盖,并不断扩大范围、探索形式创新。
宋邦辉说,通过高原兵入课堂、开展“军营开放日”、参观红色遗址等形式,让孩子们清晰地感知到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铁血荣光:威宁兵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
威宁儿女扎根高原、建功边疆,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2018年至2023年,威宁自治县入伍人员共计646人次立功,其中一等功2人、二等功13人、三等功631人。一份份沉甸甸荣誉的背后,是一位位威宁高原兵在遥遥边关用血与汗高扬起的青春旗帜。
“老赵冲锋,老马断后,誓夺第一。”2018年,在“厄尔布鲁士之环”赛场上,马举卫与赵海永身担重任。这场赛事是“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持续时间最长、危险系数最高、比赛难度最大的项目。一同从威宁走出的二人,与队友一起克服恶劣条件、妥善处置突发情况,最终让五星红旗在“欧洲之巅”高高飘扬。赛后,赵海永、马举卫分别荣立一等功、二等功。“我向来不会落后,我们都不是轻言放弃的人。”马举卫说。
像他们一样在部队立下功勋的威宁高原兵不胜枚举。“这离不开威宁高原兵对自信豪迈、乐观昂扬、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乌蒙品格’的传承。他们在实干拼搏中,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敢亮剑、勇打头阵敢冲锋、勇攀高峰敢较量、勇闯难关敢攻坚、勇担使命敢打赢的非凡品质。”该县人武部政委张勇说。
威宁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威宁高原兵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当地青年从小就习惯了高海拔地区的生活。
考虑到本地海拔与高原部队海拔仍有差距,为提高兵员素质,该县人武部联合教育、卫健等部门,指导院校试点开设“军事兴趣社团”。目前,威宁已有2所学校正围绕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军事特长、身体素质四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军事兴趣社团”教官苗康表示,“社团几乎所有成员都想赴高原戍边。对此,我们开展了耐寒、抗缺氧、间隙冲坡等训练,缩短学员们未来参军入伍上高原后的适应期。”
为优中选优,威宁的征兵工作也是出了名的严苛:一张应征人员的大数据量化评分表、一场多部门联合的定兵会、一类针对高原兵的高原条件身体指标、一张廉洁征兵举报电话公示,都成为把关威宁兵质量的重要基础。
来自新疆与西藏军区的接兵干部辜佳一和马彦这样评价威宁高原兵:“他们大都有较强的高原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并且理想信念坚定、组织纪律性强。”
加钢淬火:绝大多数威宁兵留队坚守
“军人的光荣在于坚守。”这句话常被赵海永提起。入伍13年,他既面对缺氧干燥、滴水成冰的环境考验,也曾在比赛中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选择留在边疆为国效力,现已成为陆军边防某部队排长。
像赵海永一样主动申请留队的人还有许多。大风吹不动、高寒打不动、强敌撼不动他们的卫国戍边之心。从军8年的一等功臣邓招香说,“两年时间转瞬即逝,留队可以持续提升本领,更好地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
大量威宁高原兵留队,除了部队的悉心培养,家乡的后方保障也成了他们的底气。“军娃”入学、就业安置、帮扶救助……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从方方面面切实保障军人权益,2023年以来,全县为35名军人子女解决入学问题、安置退役士兵60人、帮扶援助47人、走访慰问所有现役军人家庭。下一步,将围绕“三后”问题不断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切实解决军人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威宁高原兵在顺利度过两年的义务兵阶段后,绝大多数主动选择申请留队,继续建功军营。
而褪去戎装的威宁高原兵也在奔赴新“战场”——扎根家乡建设。“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直被马子寒铭记在心。20年前,他曾服役于西藏某部队,排长的一句教诲让他受益匪浅。退役后,他穿上警服,在2022年成为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队长。由于马子寒带领的大队在2023年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成绩显著,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
同样,退役不退志的还有“兵支书”陆平龙,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带领村民为村中修通了5条产业路和通组路,修建便民桥7座。
据统计,在威宁各地,仅“兵支书”“兵校长”“兵教官”等就有150余人,他们都在各个岗位上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写荣光。
(本版图片由威宁自治县人武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