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王云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并且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保护好非遗,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着重要意义。

系统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遗留,更是当地社区过去活跃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社区成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自觉,是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非遗保护不仅要关注技艺的保存,还要关注这些技艺在当代社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传承。应通过支持当地工艺市场,组织工艺展览和销售,以及将这些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帮助这些非遗文化实践保持活力;鼓励年轻一代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学习这些技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和创新相结合,既保持了技艺的传统精髓,又保证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确保非遗的传承。

推进品牌化策略,打造优质非遗品牌。非遗品牌化是其活态传承的重要前提,并且是将这些宝贵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程中,非遗项目的自给自足能力是一个核心目标。这意味着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活动能够通过产生经济效益来维持其运作,减少对外部资助的依赖。此外,通过有效的品牌策略,可以增强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忠诚度。这不仅提升了非遗的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公众对这些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和尊重,从而推动了非遗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提升。

借助新兴技术与平台,开拓非遗的互动性与可达性。随着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VR和AR技术为非遗提供了沉浸式展示和体验,使得传统文化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和组织可以发布关于非遗的视频、图片和故事,增加曝光率的同时,也增进了与观众直接互动,收集反馈。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介还帮助非遗项目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不仅为传统艺术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也帮助传承人获得经济收益,促进了非遗的发展。此外,数字化的内容如在线教程、虚拟工作坊等,也为非遗教育和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使得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学习和了解这些传统技艺。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大课题〔23GZZB13〕阶段性成果)

--> 2024-06-2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8430.html 1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enpproperty-->